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貢獻和意義是什么?
(1)主要貢獻: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之前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實際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并且斷然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全會公報全面分析了當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指明了改革開放的方向。指出:▲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已經基本結束,今后應該按照嚴格區別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方針去解決,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程序去解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深刻的革命
●全會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決定:▲決定全黨工作的著重點應該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決定在黨的生活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加強民主,明確黨的思想路線,加強黨的領導機構和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決定把立法工作擺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重要議程上來;▲決定保障人民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等問題。
(2)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后兩年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了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以這次全會為起點,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相關推薦:
2025年自考精選考點資料 ※ 學習打卡 ※ 萬題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