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輸液反應的防治和護理
靜脈輸液是藥物通過靜脈血管內給藥使藥物在體內達到快速吸收,是一種有效的治療疾病中最常用的一種治療手段和方法。然而,靜脈輸液也存在一定的醫療安全隱患,故不應濫用。要考慮并注意在輸液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嚴重反應和并發癥。如不及時發現和處理,可以導致不良后果。產生輸液反應的原因和因素很多,常見者為致熱原,液體或藥物被污染、變質,輸液用具不潔或變質過期,液體選用不當,藥物配伍錯誤,輸液速度過快、過多等。如何進行有效的防治和護理,現將常見的幾種分述如下。
1 發熱反應
1.1 發病特點 在輸液過程中患者突然畏寒,不自主顫抖,迅速轉為高熱,嚴重發紺,面色蒼白,重者心率快,脈細速,虛脫,多數經處理后迅速好轉。發熱反應是輸液反應中最常見的一種,較常見的原因有致熱原病菌(普通菌和毒菌等)或其他物質污染液體或輸液用品,也可能因藥物不純或藥物有配伍禁忌所致。
1.2 防治和護理 在輸液過程中,寒戰反應一旦出現,應立即暫停或完全停止輸液,并詳細檢查發生反應的原因。寒戰發冷時保暖,立即注射非那根(25~50 mg)或其他抗過敏藥物,艾灸百會穴等。發生虛脫時可針刺人中,嚴重時可注射腎上腺素(0.5~1 mg)。留觀病人待退熱至38℃以下,并無其他不適才可離開。
2 血栓性靜脈炎
由于長期輸注高滲葡萄糖液體和血管內膜藥物所引起病變的靜脈內膜發炎并導致靜脈管腔內血液凝成血栓。
2.1 主要癥狀 局部沿靜脈徑路上有紅腫、觸痛、熱痛等,但一般無全身癥狀或僅有不適感。
2.2 防治和護理 安慰病人消除緊張情緒,為病人更換注射部位使患肢休息,局部熱敷,嚴重時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鎂行熱濕敷。
3 急性肺水腫
3.1 發病特點 輸液過量或過快,特別是輸入含鈉液體過多時,容易發生急性肺水腫,原有心臟病,心功能不全者,肺功能不全者,老年體弱兒童輸液應特別注意,發病時患者突然感到呼吸困難、氣促、劇烈咳嗽、煩躁不安、口唇發紺,嚴重時口鼻可噴涌出大量粉紅色泡沫樣液,聽診兩肺出現干濕性啰音,心音弱速。
3.2 防治和護理 發現這種情況,應立即停止輸液,取端坐位,兩腿下垂,以減少靜脈回流,減輕心臟負擔,立即加壓吸氧。濕化瓶給予20%~30%酒精,濕化吸氧,必要時靜脈滴注氨茶堿,利尿藥液以利尿排水。西地蘭0.4 mg加50%葡萄糖40 ml緩慢靜注等對癥處理。
4 過敏反應
4.1 主要為藥物性過敏性反應為多見 目前,在臨床上多見于清開靈注射液、雙黃連注射液、氧氟沙星類注射液,靜脈輸液時10 min~1 h左右病人出現皮膚蕁麻疹、有瘙癢,重者胸悶、發熱、口唇發紺,此時應注意休克發生。
4.2 防治和護理 立即更換藥液和輸液管,即用5%葡萄糖維持輸液,以便搶救用藥,立即注射非那根25 mg,地塞米松5 mg,嚴重者給予吸氧,肌注腎上腺素1 mg,有過敏性休克者按抗休克處理。嚴密觀察病人全身情況,直至癥狀完全消失才可離院。
5 空氣栓塞
5.1 發病特點 由于輸液管輸液時空氣未排盡,輸液管連接不緊密,加壓輸液,連續輸液接瓶時不及時而又沒有注意重排空氣,使空氣進入靜脈,隨血流經右心房到右心室內阻塞肺動脈口,使血液不能進入肺內,引起嚴重缺氧。此時,病人感到胸悶,呼吸困難或嚴重發紺,聽診心前區可聞及一個響亮的“水泡聲”。
5.2 防治和護理 立即停止輸液,通知醫生,積極配合搶救,安慰病人,以減輕恐懼感。立即為病人至左側臥位和頭低足高位,以減少空氣進入肺動脈口。并給予氧氣吸入,嚴密觀察病人全身情況,必要時對癥處理。
6 輸液反應的臨床調查
調查了新洲社康中心2003~2005年的輸液人數和在臨床上發生的輸液反應類型及結果,見表1.表1 2003~2005年輸液人數和在臨床上發生的輸液反應類型及結果注:2003~2005年輸液人數16880人,輸液反應44人,占2.6‰
以上調查資料說明一般的輸液反應只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預后是良好的,極少有并發癥發生。但是,輸液反應也有可能會導致嚴重后果。所以,我們應強調預防為主的原則,護理人員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對病人的用藥認真查對,對每一項無菌技術操作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在病人輸液過程中做到經常巡視,隨時注意觀察病人,如有可疑反應癥狀出現應立即暫停或更換液體,嚴密觀察并及時采取必要的相應措施,才能確保病人的安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