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1)潰瘍性結腸炎(UC)的消化系統表現:
1腹瀉 見于絕大多數患者。腹瀉主要與炎癥致大腸黏膜對水鈉吸收障礙以及結腸運動功能失常有關,糞便中的粘液膿血則為炎癥滲出,黏膜糜爛及潰瘍所致。黏液膿血便是本病活動期的重要表現。大便次數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輕重,輕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輕或無;重者每日10次以上,膿血顯見,甚至大量便血。糞質亦與病情輕重有關,多數為糊狀,重可至稀水樣。病變限于直腸或乙狀結腸患者,除可有便頻,便血外,偶爾反有便秘,這是病變引起直腸排空功能障礙所致。
2 腹痛 輕型患者可無腹痛或僅有腹部不適。一般訴有輕度至中度腹痛,多為左下腹或下腹的陣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緩解的規律,常有里急后重。若并發中毒性巨結腸或炎癥波及腹膜,有持續性劇烈腹痛。
3 其他癥狀 可有腹脹,嚴重病例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
4 體征 輕,中型患者僅有左下腹輕壓痛,有時可觸及痙攣的降結腸或乙狀結腸。重型和暴發型患者常有明顯壓痛和鼓腸。若有腹肌緊張,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應注意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孔等并發癥。
(2) 潰瘍性結腸炎(UC)的臨床分型:
按本病的病程、程度、范圍及病期進行綜合分型。
(一) 臨床類型 ①初發型,指無既往史的首次發作;②慢性復發型,臨床上最多見,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③慢性持續型,癥狀持續,間以癥狀加重的急性發作;④急性暴發型,少見,急性起病,病情嚴重,全身毒血癥狀明顯,可伴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孔、敗血癥等并發癥。上述各型可相互轉化。
(二)病情嚴重程度 輕型:腹瀉每日4次以下,便血輕或無,無發熱、脈速,貧血無或輕,血沉正常;重型:腹瀉頻繁并有明顯黏液膿血便,有發熱、脈速等全身癥狀,血沉加快、血紅蛋白下降;中型:介于輕型與重型之間。
(三) 病變范圍 可分為直腸炎、直腸乙狀結腸炎、左半結腸炎(結腸脾曲以下)、廣泛性或全結腸炎(病變擴展至結腸脾曲以上或全結腸)。病變并非從直腸連續擴展而呈區域性分布者稱區域性結腸炎。
(四)病情分期 分為活動期和緩解期。
(3)潰瘍性結腸炎(UC)的治療:
治療目的是控制急性發作,維持緩解,減少復發,防治并發癥。
一 一般治療 活動期患者應充分休息,并予流質飲食,牛乳過敏者限制乳制品攝入。重型或暴發型患者應入院治療,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貧血者輸血,低蛋白血癥者輸注人血清白蛋白。病情嚴重者禁食,胃腸外營養。可予心理治療。抗生素治療對一般病例并無指征。
二 藥物治療 (一)氨基水楊酸制劑 柳氮磺吡啶是治療本病的常用藥物。該藥適用于輕重型患者或重型經糖皮質激素治療已有緩解者。近年已研制成5-ASA制劑,使能到達遠端回腸和結腸發揮藥效,適用于對SASP不能耐受者。(二)糖皮質激素 對急性發作期有較好療效。適用于對氨基水楊酸制劑療效不佳的輕重型患者,特別適用于重型活動期患者及急性暴發型患者。病變局限在直腸,乙狀結腸患者,可用琥珀酸鈉氫化可的松,潑尼松龍,地塞米松作保留灌腸。(三)免疫抑制劑 硫唑嘌呤或巰嘌呤可試用于對激素治療效果不佳的或對激素依賴的慢性持續型病例,加用這類藥物后可逐漸減少激素用量甚至停用。
三 手術治療 緊急手術指征為:并發大出血,腸穿孔,重型患者特別是合并中毒性巨結腸經積極內科治療無效且伴嚴重毒血癥狀者。擇期手術指征:1并發結腸癌變;2慢性持續型病例內科治療效果不理想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或雖然用糖皮質激素可控制病情但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太大不能耐受者。
本病活動期治療方案的選擇主要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和病變部位,結合治療反應來決定。緩解期主要以氨基水楊酸制劑作維持治療,一般要維持1-2年。
(4) 潰瘍性結腸炎(UC)的并發癥:
一 中毒性巨結腸:多發生在暴發型或重癥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此時結腸病變廣泛而嚴重,累及肌層與腸肌神經叢,腸壁張力減退,結腸蠕動消失,腸內容物與氣體大量積聚,引起急性結腸擴張,一般以橫結腸為最嚴重。常因低鉀、鋇劑灌腸、使用抗膽堿能藥物或阿片類制劑而誘發。臨床表現為病情急劇惡化,毒血癥明顯,有脫水與電解質紊亂,出現鼓腸,腹部壓痛,腸鳴音消失。血常規白細胞計數顯著升高。X線腹平片可見結腸擴大,結腸袋形消失。本并發癥預后很差,易引起急性腸穿孔。
二 直腸結腸癌變 多見于廣泛性結腸炎,幼年起病而病程漫長者。
三 其他并發癥 腸大出血在本病發生率約3%。腸穿孔多與中毒性巨結腸有關。腸梗阻少見。
(6) 潰瘍性結腸炎(UC)的診斷及結腸鏡檢查和X線鋇劑灌腸檢查表現:
具有持續或反復發作腹瀉和黏液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全身癥狀者,在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等感染性腸炎及克羅恩病,缺血性腸炎,放射性腸炎等基礎上,具有結腸鏡檢查重要改變中至少一項及黏膜活檢組織學所見可以診斷本病(沒條件進行結腸鏡檢查,而X線鋇劑灌腸檢查具有的X線征象中至少1項,也可以診斷本病,但不夠可靠)。如果臨床表現不典型而有典型結腸鏡檢查表現及黏膜活檢組織學所見(或典型X線鋇劑灌腸檢查表現)者也可診斷本病;有典型臨床表現或典型既往史而目前結腸鏡檢查或X線鋇劑灌腸檢查無典型改變,應列為“疑診”隨訪。本病并無特異性改變,各種病因均可引起類似的腸道炎癥改變,故只有在認真排除各種可能有關的病因后才能作出本病診斷。一個完整的診斷應包括其臨床類型,病情嚴重程度,病變范圍,病情分期及并發癥。
結腸鏡檢查重要改變:1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彌漫性充血,水腫,血管紋理模糊,質脆,出血,可附有膿性分泌物;2病變明顯處見彌漫性糜爛或多發性淺潰瘍;3慢性病變見假息肉及橋狀黏膜,結腸袋往往變鈍或消失。
X線鋇劑灌腸檢查所見X線征:1黏膜粗亂及(或)顆粒樣改變;2多發性淺潰瘍,表現為管壁邊緣毛糙呈毛刺狀或鋸齒狀以及見小龕影,亦可有炎癥性息肉而表現為多個小的圓或卵圓形充盈缺損;3結腸袋消失,腸壁變硬,腸管縮短,變細,可呈鉛管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