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血液及造血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
第二節 貧血病人的護理
一、缺鐵性貧血病人的護理
(一)病因及機制
1.鐵需求量增加而攝入不足。
2.鐵吸收不良:鐵主要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吸收,胃大部切除及胃空腸吻合術后,由于胃酸不足,可影響鐵的吸收。
3.損失鐵過多:慢性失血是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反復小量失血可使體內貯存鐵逐漸耗竭,如消化性潰瘍出血、月經過多、腸息肉、腸道癌腫、鉤蟲病、痔瘡出血等。
(二)臨床表現
本病發展緩慢,有一般貧血的表現如面色蒼白、疲乏無力、頭暈、耳鳴、心悸氣短等。由于缺血缺氧,含鐵酶及依賴酶的活性降低,病人可伴以下特征:
1.營養缺乏 皮膚干燥、角化、萎縮、無光澤、毛發干枯易脫落、指(趾)甲變平,指甲條紋隆起,嚴重呈“反甲”、薄脆易裂等。
2.黏膜損害 舌炎、口角炎及胃炎。
3.神經、精神系統異!∪缫准印┰、興奮、頭痛,多見小兒。少數病人有異食癖。
(三)輔助檢查
1.血象 典型血象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2.骨髓象 骨髓中度增生、主要是中晚幼紅細胞增生活躍。骨髓鐵染色可反映體內貯存鐵情況,缺鐵性貧血常表現骨髓細胞外含鐵血黃素消失,幼紅細胞內含鐵顆粒減少或消失。
3.其他 血清鐵降低,多<500μg/L;總鐵結合力多>4500μg/L;血清鐵蛋白<14μg/L,血清鐵蛋白檢查可準確反映體內貯存鐵情況,能作為缺鐵依據。
(四)治療原則
1.去除病因 是糾正貧血、防止復發的關鍵環節。
2.補充鐵劑 包括含鐵豐富的食物及藥物。藥物首選口服鐵劑: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口服鐵劑可同服維生素C,胃酸缺乏者可同服稀鹽酸促進鐵吸收。
口服鐵劑不能耐受,或病情要求迅速糾正貧血等情況可使用注射鐵劑。常用右旋糖酐鐵肌內注射。
(五)護理措施
1.病情觀察。
2.限制活動。
3.飲食護理 應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鐵質食品,動物食品的鐵更易吸收。糾正長期不吃肉食的習慣,消化不良者,要少食多餐。食用含維生素C的食品,有利于鐵吸收。另外,餐后不要即刻飲濃茶、牛奶、咖啡,因為茶葉中含鞣酸,與鐵結合后形成沉淀物質,牛奶中含磷較高,均影響鐵的吸收。
4.藥物護理
(1)口服鐵劑的護理
1)向病人解釋口服鐵劑易引起胃腸道反應,該類藥物宜在飯后服用。
2)口服液體鐵劑時,病人要使用吸管,避免染黑牙齒。
3)服鐵劑同時忌飲茶、牛奶、咖啡。
4)服鐵劑期間大便會變成黑色。
鐵劑治療后網織紅細胞計數最先升高。血紅蛋白正常后,病人仍需繼續服用鐵劑3~6個月,目的是補足體內貯存鐵。
(2)注射鐵劑的護理:需深層肌內注射,可減輕疼痛。注射時應注意:
1)不要在皮膚暴露部位注射。
2)抽取藥液入空針后,要更換針頭注射。
3)可采用“Z”型注射法,以免藥液溢出。
不良反應:極少數病人可有局部疼痛、淋巴結腫痛,全身反應輕者面紅、頭昏、蕁麻疹,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注射后10分鐘至6小時之內要注意觀察不良反應。
缺鐵性貧血重點
1.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鐵性貧血最重要、最多見原因。
2.臨床表現:反甲、吞咽困難、異食癖。
3.輔助檢查
(1)血象 典型血象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2)血清鐵蛋白診斷缺鐵的準確度和敏感度最高,缺鐵時血清鐵蛋白小于14μg/L。
4.治療原則
(1)病因治療:最主要。
(2)鐵劑治療:補充鐵劑以口服方法為首選,網織紅細胞計數逐漸上升,表明治療有效。但仍然需要繼續服用鐵劑3~6個月,以補充貯存鐵。
5.用藥護理:口服鐵劑,多選在餐后服用,避免與茶、牛奶、咖啡或含鈣、鎂、磷酸鹽、鞣酸等的藥物和食物同時服用。口服鐵劑時可加用維生素C、稀鹽酸。服用液體鐵劑時,應使用吸管,以免牙齒受損。
二、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病人的護理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1.病因:多數病人患病原因不明確。
(1)藥物及化學物質:其中以氯霉素所致最多見。苯及其衍生物是引起再障的重要化學物質,其次殺蟲劑、砷和重金屬鹽等也均可引起再障的發生。
(2)物理因素 X線、γ射線等。
(3)病毒感染 各型肝炎病毒均能損傷骨髓造血。
發病機制:可能與下述因素有關:
1.造血干細胞缺陷(“種子”學說) 上述各種病因損傷造血干細胞,使骨髓各系造血細胞明顯減少,導致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
2.造血微環境受損(“土壤”學說) 正常微環境是造血干細胞再生、分化的必備條件。
3.免疫機制(免疫學說) 研究發現骨髓體外培養時,再障病人骨髓或血的淋巴細胞能抑制紅、粒細胞生長,說明再障發生可能與免疫機制有關。
(二)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進行性貧血、出血和感染,肝、脾、淋巴結多無腫大。
1.急性再障(重型再障Ⅰ型)較少見,起病急,發展快,早期即可出現出血及感染,內臟出血多見,顱內出血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在6~12個月內死亡。
2.慢性再障 較多見,起病緩慢,病程長,多以貧血為主要表現,感染、出血癥狀較輕,經恰當治療病情可緩解或治愈,預后相對較好。
(三)輔助檢查
1.血象 全血細胞減少,呈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2.骨髓象 急性再障增生低下或極度低下,粒、紅兩系均明顯減少。無巨核細胞。慢性型增生降低或呈灶性增生,但巨核細胞均減少。
(四)治療原則
1.去除病因
2.支持療法
(1)預防和控制感染:
(2)止血:糖皮質激素對淺表部位出血有效,如皮膚、鼻黏膜出血可選用。出血嚴重可輸濃縮血小板或新鮮冷凍血漿。
(3)輸血:輸血是主要的支持療法。
3.雄激素 為治療慢性再障的首選藥,目前常用丙酸睪酮衍生物司坦唑,需治療3~6個月,才能判斷療效。
4.免疫抑制劑 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和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LG),是目前治療重型再障的主要藥物。
5.造血細胞生長因子 主要用于重型再障。
6.骨髓移植 主要用于重型再障。
7.胎肝細胞輸注 妊娠3~6個月的胎肝中有豐富的造血干細胞,對治療再障有一定療效。
8.臍血輸注 還有豐富的造血干細胞和多種造血刺激因子,有利于病人免疫功能的調節。
9.其他 脾切除,應用骨髓興奮劑等。
(五)護理措施
1.貧血的護理
(1)病情觀察:一般重度以上貧血(血紅蛋白<60g/L)要以臥床休息為主。
(2)丙酸睪酮不良反應及護理:
、僭撍帪橛蛣枭顚幼⑸;由于吸收慢,注射部位易發生腫塊;
、谀行曰缑氃龆唷⒙曇糇兇、痤瘡、女性閉經等;
、鄹喂δ苁軗p,用藥過程中應定期檢查肝功能。
(3)輸血:慢性嚴重貧血可輸注濃縮紅細胞。
2.腦出血的護理
(1)囑病人多臥床休息,觀察病人有無腦出血先兆,如頭痛、嘔吐、精神煩躁不安等。
(2)若發生顱內出血,處理如下:
①迅速通知醫生。
、诓∪似脚P位,頭偏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
、坶_放靜脈,按醫囑給予脫水藥、止血藥或輸濃縮血小板液。
④觀察病人意識狀態、瞳孔大小、血壓、脈搏及呼吸頻率、節律。
再生障礙性貧血重點總結
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1.病因
其中以氯霉素所致最多見。苯及其衍生物是引起再障的重要化學物質,其次殺蟲劑、砷和重金屬鹽等也均可引起再障的發生。
2.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進行性貧血、出血和感染,肝、脾、淋巴結多無腫大。慢性再障較多見,多以貧血為主要表現。
3.骨髓象 急性再障增生低下或極度低下。
4.雄激素 為治療慢性再障的首選藥。
5.鼻出血的護理:避免用力擤鼻和摳鼻。
貧血
1.缺鐵性貧血:儲存鐵的缺乏;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鐵性貧血最重要、最多見原因;典型血象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清鐵蛋白診斷缺鐵的準確度和敏感度最高;病因治療為主,硫酸亞鐵口服。
2.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氯霉素、苯;正細胞、正色素;貧血、出血、感染;雄激素治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