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的基本概念
人的基本需要
(一)概念:護理理論家Orlando(奧蘭多)認為:需求是“人的一種要求,它一旦得以滿足,可即刻消除或減輕其不安與痛苦,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
人的基本需要指個體為了維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長與發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它包括生理的、社會的、情緒的、知識的及精神的需要。
這些需要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健康狀態下保持動態平衡。
當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出現機體的失衡而導致疾病。
(二)內容
1.生理性需要 如呼吸、食物、排泄、睡眠、休息等。
2.社會性需要 如溝通交流、朋友交往等。
3.情緒性需要 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的需要。
4.知識性需要 如學習、探究事物真相、思考問題等。
5.精神性需要 精神信仰、精神依托與精神支持方面的需要,如祈禱、宗教信仰、佩戴吉祥物等。
(三)特性
1.人類的基本需要大致相同.
2.每種需要的重要性可因人而異.
3.各種需要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四)影響基本需要滿足的因素
1.生理因素 各種疾病、疲勞、疼痛與生理殘障等。
2.情緒因素 焦慮、興奮、恐懼等。
3.知識與智力因素 缺乏相關知識、資料或信息,智力障礙等。
4.社會因素 緊張的人際關系或群體壓力過大等。
5.環境因素 陌生的環境與不良的環境等。
6.個人因素 個人的信仰、價值觀、生活習慣與生活經驗等。
7.文化因素 社會的風俗、群體的習慣、文化背景等。
人的自我概念
(一)自我概念:
指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即個人對自己的認同感。
自我概念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隨著個體與環境的不斷互動,綜合環境中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自身的自我覺察和自我認識而形成的。
一般而言,自我概念是基于對自身的工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認知功能、自身形象和外在吸引力、是否受人喜歡與尊重、經濟狀況等方面的感知和評價而產生的。
(二)自我組成
1.身體心象 指個體對自己身體的感覺和看法。
2.角色表現 角色是對于一個人在特定的社會體系中所處的位置的行為要求和行為期待。
如果個人因能力有限或對角色要求不明確等原因而不能很好地完成角色所規定的義務時,挫折與不適感便油然而生,其結果便產生負向的自我概念。
3.自我特征 是個人對自身的個體性與獨特性的認識。
人們通常以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婚姻狀況及教育背景等來確定自己的身份和特征。
自我特征也包括個人的信念、價值觀、性格與興趣等。
4.自尊 指個人對自我的評價。
在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中,若個人的行為表現達到別人所期望的水平,受到了他人的肯定和重視,其自尊自然會提高。
而自尊的提高又有助于個人正性自我概念的發展與完善。
擁有良好的自我概念者對自身的能力、天賦、健康、美貌等抱有足夠的信心。他能更好地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且能更好地面對人生,并能有效地抵御一些身心疾病的侵襲。
自我概念低下者則時常會流露出對自己的失望、不滿意,甚至憎恨等。
治療性環境
治療性環境考慮兩個主要的因素:舒適和安全
☆舒適:
1)溫度:
溫度 18~22℃;
22~24℃(新生兒、老年人)
2)濕度:50%~60%
室溫過高:機體散熱受到影響,不利于體力的恢復,病人感到煩躁,呼吸、消化功能均受干擾。
室溫過低:冷的刺激可使病人肌肉緊張,且易受涼。
濕度過高:潮濕的空氣利于細菌的繁殖,可增加醫院內感染的發生率;同時,機體蒸發作用減弱,出汗受到抑制,病人感覺悶熱,尿液排出增多,加重了腎臟的負擔。
濕度過低:空氣干燥,水分大量蒸發,可致口干舌燥、咽痛、煩渴等,對氣管切開、呼吸道感染、急性喉炎的病人尤為不利。
3)通風:定時開窗通風,每次30分鐘左右。
4)空間:兩床之間的距離不少于1m。
5)噪聲:白天 35~40dB
50~60dB:產生相當的干擾。
≥120dB:造成高頻率聽力損失,甚至永久性失聰。
≥90dB:耳鳴,血壓升高,血管收縮,肌肉緊張,及焦躁,易怒,頭痛,失眠等癥狀
工作人員做到四輕: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
6)光線:室內的光線可影響病人的舒適度。
☆安全:
①避免機械性損傷
②避免溫度性損傷
③避免生物性損傷
護理的內涵
1.護理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
是在科學指導下進行的活動,其科學指導來源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
護理工作又是充滿創造性的藝術。
由于護理服務對象的千差萬別,其健康問題、需要等各不相同,因此要求護士必須尊重病人的獨特性,靈活地應用科學知識,因人而異地分析和解決病人問題,滿足其需要。
正如護理鼻祖南丁格爾指出:“護理使千差萬別的病人都能達到治療和康復需要的最佳身心狀態,這本身就是一項最精細的藝術。”
2.護理是助人的活動
護士和病人的關系首先是一種幫助與被幫助的關系,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以自己特有的專業知識、技能與技巧提供幫助與服務,滿足其特定的需求,與服務對象建立起良好的幫助性關系,達到恢復、維持和增進人們健康的目的。
3.照顧是護理的核心
照顧是護理的核心和永恒的主題。
4.護理是一個過程,其方法是護理程序
護理程序使護士有針對性地收集病人資料,分析病人問題,提出個性化解決方案,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治療和護理的風險,故它是一種科學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明確目的就是解決病人的健康問題。
5.護理是一門專業
20世紀50年代以后,國外護理界在完善護理教育體制、開發護理理論模式、提高護理科研水平、完善專業團體功能等方面作出了諸多努力,護理逐漸由一門職業發展成為一門專業。
整體護理
整體護理:以護理對象為中心,運用護理程序的理論和方法,提供系統、全面、有針對性的護理照顧,從而解決護理對象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達到恢復健康、增進健康的最終目的。
廣義的整體護理還包含以下含義
1.護理要貫穿于人生命的全過程。
2.護理要體現在健康與疾病的動態平衡過程中。護理是一種助人的專業,是為人類健康服務的。
3.護理要為整個人群提供服務。服務對象不僅包括個人,還包括家庭、集體和社區。
整體護理為護理領域帶來的變革
1.充實和改變了護理研究的方向和內容
整體護理在注重疾病護理的同時,更注重對疾病的載體——人的研究。因此,護理中充實了許多有關人的心理、社會、行為、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內容。
2.拓寬了護理的服務范圍,改變了護士的傳統形象 實施整體護理,護士不僅照顧病人生理方面的問題,還要照顧與生理問題有關的心理、社會問題,因此其服務范圍由單純的疾病護理拓寬到了以“人”為中心的對身、心、社會等方面的全方位護理。在此過程中,護士不僅是健康服務的照料者,而且還需要成為健康教育者、管理者、研究者等。
3.有助于建立新型的醫護關系和護患關系.
4.提出了新型護理管理觀
要求護理管理者也同樣應具有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一切管理手段與管理行為均應以增進和恢復病人健康為目的。
5.改變了護理教育的課程設置。
整體護理為護理領域帶來的變革
1.充實和改變了護理研究的方向和內容
整體護理在注重疾病護理的同時,更注重對疾病的載體——人的研究。因此,護理中充實了許多有關人的心理、社會、行為、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內容。
2.拓寬了護理的服務范圍,改變了護士的傳統形象
實施整體護理,護士不僅照顧病人生理方面的問題,還要照顧與生理問題有關的心理、社會問題,因此其服務范圍由單純的疾病護理拓寬到了以“人”為中心的對身、心、社會等方面的全方位護理。在此過程中,護士不僅是健康服務的照料者,而且還需要成為健康教育者、管理者、研究者等。
3.有助于建立新型的醫護關系和護患關系
4.提出了新型護理管理觀
要求護理管理者也同樣應具有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一切管理手段與管理行為均應以增進和恢復病人健康為目的。
5.改變了護理教育的課程設置
相關推薦:
2022年初級護師考試模擬試題 | 2022初級護師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