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程序
護理程序的特征
1.貫穿以服務對象為中心的觀念,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
2.有特定的目標,即解決護理對象的健康問題及相關反應,為病人提供高質量護理。
3.是一個循環的、動態的過程。
4.具有組織性和計劃性,對護理工作有指導作用。
5.具有互動性和協作性,能鼓勵病人主動參與護理,并促進形成良好的護患關系。
6.具有普遍適應性,對不同場合的各種護理對象均可運用護理程序來提供護理。
7.具有創造性,護士可運用護理程序創造性地為護理對象提供個性化的護理。
8.以系統論、基本需要層次論等科學理論為依據。
9.涉及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人文學等多個學科知識和技能。
收集資料的步驟
1.收集資料是為確定護理診斷提供依據,同時使護士獲得護理對象健康狀況的基礎資料,以便和以后的評估結果進行比較。
資料的內容應包括一般資料、現在健康狀況、既往健康狀況、家族史、護理查體的結果、近期進行的實驗室和其他檢查結果、心理狀況、社會文化狀況等方面內容。
2.組織和整理資料
1)按Maslow的需要層次論分類
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敬與被尊敬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對資料進行整理。
2)按NANDA的人類反應型態分類
按交換、溝通、關系、價值、選擇、移動、感知、認識、感覺/情感9種型態進行分類。
3)按Majory Gordon的功能性健康型態分類
按健康感知-健康管理、營養-代謝、排泄、活動-運動、睡眠-休息、認知-感知、自我認識-自我概念、角色-關系、性-生殖、應對-應激耐受和價值-信念11個功能型態來分類。
3.核實資料:為保證資料的真實、準確,護士需用客觀資料對主觀資料進行核實。
4.分析資料:護士需要分析資料,找出異常的、有臨床意義的資料,找出相關因素及危險因素,為確定護理診斷做準備。
5.資料的記錄
(1)收集的資料要及時記錄。
(2)主觀資料的記錄應盡量用病人自己的語言,并加引號。
(3)客觀資料的記錄應使用醫學術語,所描述的詞語應準確,應正確反映病人的問題,避免護士的主觀判斷和結論。
(4)資料記錄應能全面、準確地反映護理對象的情況,反映不同專科疾病的特點;
(5)記錄應清晰、簡潔、避免錯別字;
護理診斷與醫療診斷的區別
1、決策者不同
前者是由護士作出的診斷
后者是由醫生作出的診斷
2、診斷的內容不同
護理診斷是對個體或人群的健康問題或生命過程的現存的、潛在的或健康的反應的判斷;
醫療診斷是用來確定個體的具體疾病或病理狀態,側重對疾病病因,病理生理變化等的臨床判斷。
3、每個病人的醫療診斷數目較少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保持相對穩定;護理診斷數目一般較多,且隨病人病情變化而隨時發生變化。
4、護理診斷的預期結果是由護理負責的,而醫療診斷的結果是在醫療職責范圍內的。
書寫護理診斷的注意事項
1.護理診斷須釆用統一規范的名稱。
2.貫徹整體護理觀念,護理診斷應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各方面的問題。
3.一個護理診斷只針對一個健康問題。
4.明確每一個護理診斷的相關因素,它是制訂護理措施的依據,陳述時應使用“與……有關”的方式。
5.有關“知識缺乏”的診斷,應陳述為“知識缺乏:缺乏……方面的知識”,而不是“與……有關”的方式。
護理診斷按優先順序分類
1.首優問題:直接威脅病人生命,需要立即行動去解決的問題,排在首位。如“心排出量不足”,“氣體交換受損”等。
2.中優問題:雖不直接威脅病人的生命,但也能導致身體上的不健康或情緒上變化的問題。如“體溫過高”、“有感染的危險”等。
3.次優問題:指與此次發病關系不大,在護理過程中可稍后解決的問題。如對于阻塞性肺氣腫病人,伴有肥胖,存在的“營養失調:高于機體需要量”等。
護理措施的類型
1.依賴性的護理措施:即遵醫囑執行的措施。
2.相互依賴的護理措施:是護士與其他醫務人員協作采取的措施。
3.獨立的護理措施:不依賴醫囑,護士獨立提出和采取的措施。包括:協助病人完成日常自理活動;治療性的措施;病情及心理活動的觀察;進行健康教育與咨詢;提供心理支持;制訂出院計劃等。
制訂護理措施的注意事項
①護理措施要有針對性。
②護理措施應切實可行。
③護理措施要與其他醫務人員的措施相一致。
④護理措施要有科學依據。
⑤護理措施要具體,可執行,可操作。
相關推薦:
2022年初級護師考試模擬試題 | 2022初級護師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