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回顧1:左心衰竭患者最早出現的是勞力性呼吸困難,經休息后緩解;最典型的是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
考點回顧2:勞力性呼吸困難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現的癥狀。
考點回顧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約有70%~80%由病毒引起。
考點回顧4:呼吸衰竭常見誘因有:上呼吸道感染、吸煙、勞累、情緒激動等。呼吸道或肺部感染是誘發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最常見誘因,控制感染對改善通氣和換氣功能,減輕心臟負擔意義重大。
考點回顧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70%~80%由病毒引起,常見的病毒有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考點回顧6:正常體液容量、滲透壓及電解質含量及酸堿度是維持機體正常代謝、內環境穩定及各器官功能正常進行的保證,體液主要的成分是水和電解質,可分為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細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陽離子是Na+;細胞內液主要的陽離子是K+和Mg2+;Ca2+絕大部分分布于骨骼和牙齒中,少部分位于肌肉和血液中。
考點回顧7:風濕性心臟病與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反復感染有關,病人感染后對鏈球菌產生免疫反應,使心臟結締組織發生炎癥病變,在炎癥修復過程中,心臟瓣膜增厚、變硬、畸形、相互粘連致瓣膜的開放受到限制,阻礙血液的正常流通,最常受累的是二尖瓣。
考點回顧8: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病理生理是由于各種損傷和疾病,引起肺泡和(或)肺血管內皮受損,在多種介質、因子作用下,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成分滲漏,肺間質和肺泡發生水腫。
考點回顧9:根據燒傷后全身反應及臨床過程,可分為急性體液滲出期(休克期)、感染期及修復期三個階段。分析題干可知,該患者大面積燒傷后1天入院,血壓偏低,符合燒傷的急性體液滲出期,此時患者最主要的病理生理變化是低血容量性休克。
考點回顧10:腸外營養是從靜脈內供給營養作為手術前后及危重患者的營養支持,途徑主要有周圍靜脈和中心靜脈,是經靜脈途徑供應病人所需要的營養要素,因此大分子聚合物不能用于腸外營養;營養素及制劑主要包括葡萄糖、脂肪、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
考點回顧11:腎上腺素:是心臟復蘇的首選藥,能增強心傳導系統的自律性和心臟收縮力,提高血壓,并能使心室顫動由細顫轉為粗顫,使除顫器效果更好。
考點回顧12:ICU主要收治經過嚴密監測、積極治療和加強護理后有可能恢復的各類重危病人,主要包括:
①嚴重創傷、大手術及器官移植術后需要監測器官功能的病人;
②各種原因引起的循環功能失代償,需要以藥物或特殊設備支持的病人;
③有可能發生呼吸衰竭,需要嚴密監測呼吸功能,或需用呼吸機治療的病人;
④嚴重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的病人;
⑤麻醉意外、心臟停搏復蘇后需要繼續治療和護理的病人等。
考點回顧13:對離斷的肢體現場不做無菌處理,嚴禁沖洗、浸泡、涂藥,盡快用無菌或清潔敷料包裹離斷的斷肢,并立即干燥冷藏保存,方法是將包裹好的斷肢放入清潔的塑料袋內,再將其放入有蓋的容器中,周圍加放冰塊,保持在4℃左右。避免離斷肢體直接與冰塊接觸發生凍傷,同時防止離斷肢體直接與冰水接觸使組織細胞水腫。
考點回顧14:類風濕關節炎病因不明確,一般認為是某些可疑病原體(細菌、病毒、支原體等)感染人體,在某些誘因(潮濕、寒冷、創傷等)作用下,侵及滑膜和淋巴細胞,引發自身免疫反應,產生一種自身抗體lgM,稱類風濕因子(RF)。主要侵犯小關節,尤其是手關節;多數病人起病緩慢;女性好發;很少累及腎臟,如有腎損害應考慮為使用抗風濕藥物所致或并發淀粉樣變。
考點回顧15:正常臍帶有兩條動脈及一條靜脈。①臍靜脈1條:帶有來自胎盤氧含量較高、營養較豐富的血液進入胎體。②臍動脈2條:帶有來自胎兒氧含量較低的混合血,注入胎盤與母血進行物質交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