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護理工作模式
1.個案護理 是指一個患者所需要的全部護理由一名當班護士全面負責,護理人員直接管理某個患者,即由專人負責實施個體化護理。
常用于危重癥患者、大手術后需要特殊護理的患者。
2.功能制護理 是以工作中心為主的護理方式,將工作的特點和內容劃分幾個部分,以崗位分工,如處理醫囑的主班護士、治療護士、藥療護士、生活護理護士等。護理人員按照分配做不同類型的工作內容,是一種流水作業式的工作方式。其優點是,護士分工明確,工作效率高,所需護理人員較少,易于組織管理,護士長能夠依照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和特點分派工作。缺點是,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和護理缺乏整體性概念,容易忽略患者的整體護理和需求。患者所獲得的護理缺乏連貫性,不知道哪位護士具體負責自己。護理人員重復性的操作,不能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
3.小組護理 是將護理人員和患者分成若干小組,一個或一組護士負責一組患者的護理方式。小組成員由不同級別的護理人員組成,小組組長負責制訂護理計劃和措施,指導小組成員共同參與和完成護理任務。小組護理的優點是,小組任務明確,成員需要彼此合作,互相配合,維持良好工作氛圍;小組中發揮不同層次護理人員的作用,調動積極性,護理人員能夠獲得較為滿意的結果。其缺點是,護理工作是責任到組,而不是責任到人,護士的責任感受到影響;同時患者沒有固定的護士負責,缺乏歸屬感。對于組長的組織、業務能力有一定要求。
4.責任制護理 是由責任護士和相應輔助護士對患者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整體護理,要求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由責任護士和其輔助護士負責。每個護理人員負責一定數量的患者,以患者為中心,以護理計劃為內容,對患者實施有計劃的、系統的、全面的整體護理。護士的工作內容包括進行入院教育、完成各種治療、基礎護理和?谱o理、護理病歷二千;寫、制訂護理計劃、觀察病情變化、進行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導與評價等。
責任制護理的特點有:一是整體性,即護理評估及護理計劃包括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的護理問題,從整體認識患者。二是連續性,即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由一位固定的責任護士負責全部護理活動的計劃、執行與評價,保持連續性。責任護士不在班時,由輔助護士或者其他責任護士按照護理計劃連續性實施護理。三是協調性,責任護士為患者負責與其他醫務人員溝通、聯系、協調各種事物滿足患者需要。四是個體化,護理活動依照患者個體化需求制訂,患者與家屬參與護理計劃活動,尤其是健康教育等。這種護理模式的優點是,護士能夠全面了解患者的情況,為患者提供連續、整體的個體化護理,護理人員責任感增強,患者安全感增強。護患之間關系比較熟悉密切,增加了交流,護士獨立性強。但要求責任護士有更高的業務水平。護理人力需求也會大一些。
將責任制護理和小組護理結合起來,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護理方式。將一組護士,根據不同層次護士的工作能力、技術水平負責不同數量、不同病情輕重的患者.責任到人,明確分工,進行整體護理。這種小組式責任制護理工作方式也是目前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醫院活動中倡導的護理工作模式。
5.系統性整體護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展的新型護理模式。是責任制護理的進一步完善。
整體護理是以患者和人的健康為中心,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核心,為患者提供心理、生理、社會、文化等全方位的最佳護理,并將護理臨床業務和護理管理環節系統化的工作模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