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區的環境管理
1. 病區的物理環境① 溫度: 病室一般的溫度保持在18~22℃較為適宜,新生兒及老年病人,室溫以保持在22~24℃為佳。室溫過高不利于體熱的散發,干擾消化及呼吸功能,使人煩躁,影響體力恢復;室溫過低則使人畏縮,缺乏動力,病人在接受治療和護理時容易受涼。② 濕度: 病室相對濕度一般以50%~60%為宜。濕度過高,水分蒸發減少,抑制出汗,病人感到潮濕,氣悶,尿液排出量增加,加重腎臟負擔;濕度過低,空氣干燥,人體會蒸發大量的水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煩渴等表現,對呼吸道疾患或氣管切開的病人尤為不利。③ 聲音: WHO規定的噪聲標準是35~40dB,50~60dB時即會對人產生相當大的干擾。當其高達120dB以上時,可造成高頻率的聽力損失甚至永久性失聰。長時間處于90dB以上的噪音環境中,能導致耳鳴、血壓升高、血管收縮、肌肉緊張,以及出現焦躁、易怒、頭痛、失眠等癥狀。醫護人員應努力創造使病人舒適而安靜的環境,護士需做到: 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④ 光線: 病室采光有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兩種。日光不可直射病人的眼睛,以免引起目眩。人工光源的設置可依其作用進行調節。樓梯間、治療室、搶救室、監護室內的燈光要明亮;普通病室除一般照明燈外,還應安有地燈,既可方便夜間的巡視工作,又不影響病人的睡眠;床頭燈的光線應可調節,其開關應放置在病人易于接觸的地方。⑤ 通風: 一般病室通風30分鐘即可達到換氣目的。通風時應避免對流風直吹病人,注意為病人保暖防止因通風而導致感冒。⑥ 裝飾: 病室應布置簡單,整潔美觀,并注意優美與悅目。
2. 病區的社會環境① 護患之間的溝通: 護士對病人應一視同仁,關心、體貼、愛護病人,給病人信賴感和安全感,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② 群體之間的溝通: 護士應協助病友間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引導病室內的群體氣氛向積極的方向發展,調動病人的樂觀情緒,更好地配合醫護工作的開展。③ 醫院規則的理解: 護士應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和適應能力,主動熱情地給予幫助和指導,向病人及家屬耐心解釋院規的內容和各項規則的必要性,以獲得理解并自覺遵守。
3. 病區的安全環境① 物理性損傷及預防: 包括機械性、溫度性、壓力性、放射性損傷等。② 化學性損傷及預防: 化學性意外傷害通常是由于藥物使用不當或錯用引起。常見有藥物劑量過大、濃度過高、用藥次數過多、用藥配伍不當、給藥途徑不準確及用錯藥物等。③ 生物性損傷及預防: 包括微生物及昆蟲等對病人所造成的傷害。④ 醫源性損傷及預防: 是指由于醫務人員言談及行為上的不慎而造成病人心理或生理上的損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