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外科感染指需要手術治療的感染性疾病和發生在損傷、手術、侵入性器械檢查或插管后并發的感染。在臨床上很常見,占所有外科疾病的1/3~1/2,其特點是: ① 常由幾種細菌引起,尤其是需氧菌與厭氧菌的混合感染。② 多有明顯的局部癥狀和體征,病變常局限在某個部位,引起組織化膿、壞死等。③ 常與損傷、手術等創傷或有創性檢查有關。④ 常需手術治療或換藥處理。
(一) 分類
1外科感染按致病菌特性① 非特異性感染: 又稱化膿性感染,由常見的化膿性致病菌引起。特點為: 在病理變化、臨床表現及防治方法上都有共同之處;同一種致病菌可引起多種化膿性感染疾病;而不同的致病菌又可引起同一種化膿性感染。② 特異性感染: 由特種病原菌引起。特點為: 同一疾病由同種特殊致病菌引起,其病理變化、臨床表現和防治方法也各有特點。
2按感染發生情況原發性感染、繼發性感染、二重感染(菌群失調癥)、條件性感染(機會性感染)和醫院內感染等。
3按病程① 急性感染,病程在3周內。② 慢性感染,病程超過2個月。③ 亞急性感染,病程在3周至2個月之間。
(二) 病因① 非特異性感染: 致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綠膿桿菌)等。② 特異性感染: 致病菌有結核桿菌、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炭疽桿菌、白念珠菌等。
(三) 病理生理影響外科感染病程演變與結局的因素是致病菌的數量和毒力、人體局部和全身的抵抗力及治療情況。外科感染發生后有3種結局: ① 人體抵抗力和治療措施能控制致病菌的生長繁殖,感染將局限化,經吸收而消散或形成膿腫。② 人體抵抗力與致病菌的毒力處于平衡狀態,感染病灶被局限,轉為持續存在的慢性炎癥;在人體抵抗力降低時,致病菌可再度繁殖,感染可重新急性發作。③ 當致病菌毒力大,數量多,而人體抵抗力不足時,感染將擴散,引起膿毒癥或菌血癥等嚴重的全身性感染。
(四) 臨床表現① 感染所在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身體淺部膿腫可觸及波動感。如果屬于感染傷口或創面,可見炎性滲出液、壞死組織及肉芽組織增生等。根據膿液及其局部炎性反應特點,有助于判斷感染的主要致病菌。② 全身表現輕重不一,輕者可無全身癥狀,較重者則常因全身中毒反應引起畏寒、發熱、頭痛、乏力、食欲減退、全身不適、脈搏增快等癥狀;病程較長時,因代謝紊亂而出現消瘦、貧血、水腫;嚴重的全身性感染,可發生膿毒癥、感染性休克、MODS。
(五) 輔助檢查① 血常規: 大多數病人出現白細胞計數升高、嗜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多,少數病人有明顯的核左移和中毒顆粒。嚴重細菌感染時,如白細胞計數減少,表示人體功能衰弱,病情危重。病程較長的重度感染病人可出現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減少。② 超聲波、X線、CT、MRI等影像學檢查: 能提供深部感染病變的部位、范圍及程度等參考資料;傷口膿性滲出液或穿刺抽取膿液涂片染色鏡檢或細菌培養: 有助于辨別致病菌的種類,并為臨床選擇抗生素提供依據。
(六) 治療要點化膿性感染的治療原則是消除病因,清除膿液、壞死組織等毒性物質,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組織修復。輕度感染早期的治療目的是促使炎癥消散,可采用外敷藥物,物理療法等措施。感染較重、范圍較大時應使用有效抗生素;若局部化膿或膿腫形成,則應手術切開引流。嚴重感染或發生全身化膿性感染時,應積極處理感染病灶,加強抗感染,并給予全身支持療法和對癥處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