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礙病人的護理
吞咽障礙在老年病人中常見于嘔吐反射減弱或消失。其康復訓練過程較長,具體做法有:
(1)進食前,給病人提供適當休息,觀察口腔有無炎癥。先從吞水開始進行。
(2)食物以軟飯或半流食為主,避免粗糙、干硬的食物,鼓勵病人自己進食。
(3)進食過程中讓病人充分咀嚼,確信吞咽后再繼續進食,床前要備有吸引裝置。
(4)如所進食物滯留,鼓勵病人把頭轉向健側,并控制舌頭向麻痹的一側清除殘留食物。
(5)對腦血管意外的病人應將食物放在口腔健側的后部以促進吞咽。
常見頸部腫塊
(一)甲狀舌管囊腫
胚胎發育過程中,甲狀腺是由口底向頸部伸展的甲狀舌管的下端發生的,以后該管自行退化閉鎖。若退化不全或未退化,可形成甲狀舌管囊腫。多見于15歲以下兒童,表現為頸前中線、舌骨下方出現圓形囊性腫塊,邊界清楚,表面光滑,隨伸舌運動而上下移動。如繼發感染而破潰,可形成甲狀舌管瘺。治療應采用手術切除。
(二)頸淋巴結結核
多見于兒童或青年人,結核桿菌經鼻咽部侵入,或繼發于肺結核。表現為頸部一側或雙側出現多個大小不等的腫大淋巴結,多數位于頜下區及胸鎖乳突肌的前后緣。早期淋巴結腫大,質韌無痛,散在而活動,以后逐漸互相粘連融合成團,形成不易移動的結節性腫塊。晚期形成寒性膿腫,破潰后流出豆渣或米湯樣膿液,日久潛行蔓延,形成竇道。部分病人有低熱、消瘦、食欲不振等結核病全身癥狀。病人應注意休息,增加營養,給全身性抗結核藥物治療,局部治療視具體情況而定。
(三)慢性淋巴結炎
常繼發于頭、面、頸、口腔的炎癥病灶。一般有多個淋巴結腫大,常位于頸側區、頜下和下區,體積不大,扁平、質中等,表面光滑,能推動,可有或無壓痛。經治療原發病灶后,頸淋巴結炎自能好轉。在鑒別診斷困難時,可取組織檢查。
(四)惡性淋巴瘤
原發于淋巴結或其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多見于男性青壯年,腫大的淋巴結常先出現在一側胸鎖乳突肌周圍或鎖骨上窩。早期腫大的淋巴結散在、活動、稍硬、無壓痛。不久可迅速增大,相互粘連成團且固定不活動。同時,全身淋巴結及肝脾均腫大,并有不規則的高熱。淋巴結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治療采用放療和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
(五)淋巴結轉移癌
一般先有原發癌的臨床表現,再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上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的原發病灶,大多在頭頸部,如鼻咽癌、甲狀腺癌。鎖骨上淋巴結轉移性腫瘤的原發病灶,大多在胸腹部,如肺、乳腺、胃腸道等。腫大淋巴結初起時單發,堅硬如石,表面不平,以后多個淋巴結互相融合,且固定。有時原發癌灶很小,多無自覺癥狀,而以頸部淋巴結腫大為首發癥狀。此時,需要全面細致地檢查才能發現原發病灶,必要時可切除腫大淋巴結作活檢確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