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泌尿系統解剖特點
① 腎臟: 嬰兒腎臟相對較大,其上端位置較高,下端可低至髂嵴以下第4腰椎水平,2歲后才達髂嵴以上,因右腎稍低于左腎,故2歲以內小兒腹部觸診常可捫及腎臟。嬰兒腎臟表面呈分葉狀,至2~4歲時分葉完全消失,若此后持續存在,可視為畸形。
② 輸尿管: 嬰幼兒輸尿管長而彎曲,管壁肌肉及彈力纖維發育較差,易受壓扭曲而致梗阻和尿潴留,誘發泌尿道感染。
③ 膀胱: 嬰兒膀胱位置相對較高,尿液充盈時,其頂部常在恥骨聯合之上,腹部觸診時易捫及;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下降入盆腔內。
④ 尿道: 新生女嬰尿道僅長1cm(性成熟期3~5cm),外口接近肛門,因此易受污染而發生上行性感染。為防止感染,應勤換尿布,清潔臀部時應從前向后。男嬰尿道長約5~6cm,但由于包皮過長,尿垢積聚時也易引起上行性細菌感染。
原發性腎病綜合征護理措施
① 休息: 除高度水腫、并發感染或嚴重高血壓外,不必嚴格限制活動,即使臥床也要經常變換體位,防止靜脈血栓形成。胸水、腹水嚴重致呼吸困難時,因采取半臥位,可擴大胸腔容量,緩解呼吸困難。病情緩解后,可適當增加活動量,但不要過度勞累。
② 利尿: 一般不需常規使用利尿劑,當水腫較重尤其是有腹水時,或因感染不能使用激素時,可配合使用利尿劑。但需密切觀察以防低血容量休克及電解質紊亂的發生。常用利尿劑有氫氯噻嗪、呋塞米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③ 評估水腫情況: 每日記錄24小時液體出入量并測量體重一次,按壓水腫部位根據凹陷程度來判斷水腫程度,有腹水者需每日測腹圍一次,以觀察腹水消長情況。
④ 做好飲食護理、預防感染、皮膚護理、用藥護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