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之腸胃積熱知識
癥狀:大便于結,腹脹腹痛,面紅身熱,口干口臭,心煩不安,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瀉熱導滯,潤腸通便。
方藥:麻子仁丸。
方中大黃、枳實、厚樸通腑泄熱,火麻仁、杏仁、白蜜潤腸通便,芍藥養陰和營。此方瀉而不峻,潤而不膩,有通腑氣而行津液之效。若津液已傷,可加生地、玄參、麥冬以養陰生津;若兼郁怒傷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若燥熱不甚,或藥后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麟丸以通腑緩下,以免再秘。
本型可用番瀉葉3-9g開水泡服,代茶隨意飲用。
小兒呼吸系統的解剖特點有哪些
小兒呼吸系統的解剖生理特點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及防治密切相關。呼吸系統以環狀軟骨為界劃分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竇、咽、咽鼓管、會厭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氣管、支氣管、毛細支氣管、呼吸性毛細支氣管、肺泡管及肺泡。
1.上呼吸道
嬰幼兒鼻腔比成人短,無鼻毛,后鼻道狹窄,粘膜柔嫩,血管豐富,易于感染,發炎時后鼻腔易堵塞而發生呼吸與吮奶困難。鼻竇粘膜與鼻腔粘膜相連續、鼻竇口相對較大,故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竇。嬰兒出生后6個月便可患急性鼻竇炎,以上頜竇與篩竇最易感染。咽鼓管較寬、直、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時易致中耳炎。咽部亦較狹窄而垂直。咽扁桃體6個月內已發育,腭扁桃體至1歲末逐漸增大,4~10歲發育達高峰,青春期逐漸退化,故扁桃體炎常見于年長兒,嬰兒則較少見。小兒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較窄,聲門裂相對狹窄,軟骨柔軟,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組織,故輕微炎癥即可引起聲嘶和呼吸困難。
2.下呼吸道
嬰幼兒的氣管、支氣管較狹小,軟骨柔軟,缺乏彈力組織,支撐作用不力,粘膜血管豐富,纖毛運動較差,清除能力薄弱,易因感染而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加,導致呼吸道阻塞。左支氣管細長、位置彎斜,右支氣管粗短,為氣管直接延伸,導師物易墜入右支氣管內。
小兒肺的彈力纖維發育較差,血管豐富,毛細血管與淋巴組織間隙較成人為寬,間質發育旺盛,肺泡數量較少,造成肺的含血量豐富而含氣量相對較少,故易于感染,并易引起間質性炎癥、肺氣腫或肺不張等。
3.胸廓
嬰幼兒胸廓短、呈桶狀;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較高,使心臟呈橫位;胸腔較小而肺相對較大;呼吸肌不發達,呼吸時胸廓活動范圍小,肺不能充分地擴張,通氣和換氣,易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現青紫。小兒縱隔相對較大,占胸腔的體積極較大;縱隔周圍組織松軟、富于彈力,故在胸腔積液或氣胸時易致縱隔移位。
關注"566執業護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護士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微信搜索"566執業護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