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體溫臨床表現:
體溫過高由于致熱原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或體溫中樞功能障礙等原因,使產熱增加而散熱減少,導致體溫超出正常范圍。根據發熱原因可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感染性發熱臨床上最常見。
(1)發熱程度:
以口腔溫度為標準可分為:
① 低熱: 體溫37.3~38.0℃。
② 中等熱: 體溫38.1~39.0℃;
③ 高熱: 體溫39.1~41℃。
④ 超高熱: 體溫在41℃以上。
(2)發熱過程:
臨床過程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① 體溫上升期:特點為產熱大于散熱。表現為畏寒、無汗、皮膚蒼白,有時伴有寒戰。體溫上升的方式有驟升和漸升。
② 高熱持續期:其特點為產熱和散熱在較高水平趨于平衡,體溫維持在較高狀態。表現為顏面潮紅,皮膚灼熱,口唇干燥,呼吸深快,脈搏加快,尿量減少。
③ 退熱期:其特點為散熱大于產熱,散熱增加而產熱趨于正常,體溫恢復至正常調節水平。表現為病人大量出汗,皮膚溫度下降。體溫下降時,由于大量出汗,體液喪失,年老體弱及患心血管病的病人,易出現虛脫或休克現象,表現為血壓下降、脈搏細速、四肢濕冷等,應密切觀察,加強護理。退熱的方式有驟退和漸退。
(3)熱型:
熱型是根據繪制在體溫單上的體溫曲線波動的特點所分的類型。臨床常見的熱型有以下幾種:
① 稽留熱:體溫持續升高39.0~40.0℃,持續數日或數周,24小時波動范圍不超過1℃,常見于傷寒、肺炎球菌性肺炎。
② 弛張熱:體溫在39.0℃以上,但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體溫差達1℃以上,最低體溫仍超過正常水平。常見于敗血癥等。
③ 間歇熱:高熱與正常體溫交替出現,發熱時體溫驟升達39.0℃以上,持續數小時或更長,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經數小時、數日的間歇后,又再次發作。常見于瘧疾等。
④ 不規則熱:體溫在24小時內變化不規則,持續時間不定。常見于流行性感冒、腫瘤性發熱等。
關注"566執業護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護士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微信搜索"566執業護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