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壓瘡的發展過程及輕重程度不同,可分為三期:
1.淤血紅潤期為壓瘡初期,受壓的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熱、麻木或觸痛,但皮膚表面無破損,為可逆性改變。
2.炎性浸潤期紅腫部位繼續受壓,血液循環仍舊得不到改善,靜脈回流受阻,受壓皮膚表面顏色轉為紫紅,皮下產生硬結,表皮出現水皰。水皰極易破潰,顯露出潮濕紅潤的創面,病人感覺疼痛。
3.潰瘍期靜脈血液回流嚴重受阻,局部淤血導致血栓形成,組織缺血、缺氧。輕者淺層組織感染,膿液流出,潰瘍形成,病人感覺疼痛加重;重者壞死組織發黑,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可向周圍及深部擴展,常達骨骼,甚至造成敗血癥。
壓瘡的分期及護理要點:
1.淤血紅潤期護理要點:此期應及時去除病因,積極采取各種措施。防止局部繼續受壓,增加翻身次數,避免摩擦、潮濕等刺激。保持局部清潔、干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全身營養狀況。
2.炎性浸潤期護理要點:保護皮膚,避免感染。除繼續加強上述措施外,對未破的小水皰可用無菌紗布包扎,并減少摩擦,預防感染,促進其自行吸收;大水皰應先消毒局部皮膚,再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水皰內液體(不可剪去表皮),表面涂以消毒液,并用無菌敷料包扎。如水皰已破潰,應消毒創面及其周圍皮膚,再用無菌敷料包扎。
3.潰瘍期護理要點:此時應解除壓迫,清潔創面,祛腐生新,促其愈合。根據傷口情況,按外科換藥法給予相應處理。常用生理鹽水、3%過氧化氫等溶液沖洗創面,去除壞死組織,再外敷抗生素(根據創面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并用無菌敷料包扎。
同時也可輔以物理療法,如紅外線燈照射、雞蛋內膜覆蓋、白糖覆蓋、局部氧療等,以促進創面愈合。對大面積、深達骨質的壓瘡,如上述治療不理想時,可采用外科治療,如手術修刮引流、清除壞死組織、植皮修補缺損組織等,加速壓瘡愈合,縮短病程,減輕痛苦,提高治愈率。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