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22年護士資格考試備考知識點匯總
1.體溫的正常范圍 ①口溫:36.3~37.2℃(平均37.0℃)。②肛溫:36.5~37.7℃(平均37.5℃)。③腋溫:36.0~37.0℃(平均36.5℃)。
2.女性的體溫在排卵日最低。
3.體溫的調節中樞是下丘腦。
4.在安靜狀態下及低溫環境中,輻射是主要的散熱方式。
5.在外界環境等于或高于人體皮膚溫度時,蒸發是主要的散熱方式。
6.發熱的程度劃分(以口腔溫度為標準) ①低熱:體溫37.3~38.0℃。②中等熱:體溫38.1~39.0℃。③高熱:體溫39.1~41℃。④超高熱:體溫在41℃以上。
7.體溫過高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
8.發熱過程 ①體溫上升期:患者畏寒、無汗、皮膚蒼白,有時伴有寒戰。包括驟升(如肺炎),漸升(如傷寒)。②高熱持續期:體溫維持在較高狀態,患者顏面潮紅,皮膚灼熱,口唇干燥,呼吸深快,脈搏加快,尿量減少。③退熱期時,由于大量出汗,體液喪失,易出現虛脫或休克現象。
9.稽留熱指體溫在39.0~40.0℃,達數日或數周,24小時波動范圍不超過1.0℃,常見于傷寒、肺炎鏈球菌肺炎。
10.弛張熱指體溫在39.0℃以上,24小時體溫差達1.0℃以上,最低體溫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見于敗血癥、風濕 熱、化膿性炎癥。
11.間歇熱指體溫在39.0℃以上,高熱與正常體溫交替出現,常見于瘧疾、急性腎盂腎炎。
12.不規則熱指體溫在24小時中變化不規則,常見于流行性感冒、腫瘤發熱。
13.發熱患者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同時應鼓勵多飲水。
14.體溫大于39.0℃的患者可用冰袋冷敷頭部;體溫大于39.5℃的可給予乙醇拭浴或大動脈冷敷等。
15.高熱患者每4小時測一次體溫,待體溫正常3天后,改為每日2次。發熱者降溫30分鐘后復測體溫
16.口腔、直腸測溫法的時間均為3分鐘;腋下測溫法的時間為10分鐘。
17.口腔測溫法的口表水銀端斜放于舌下熱窩。
18.精神異常、昏迷、嬰幼兒、口鼻腔手術或呼吸困難及不能合作者禁用口腔測溫法。
19.體溫計不慎被咬碎,先立即清除玻璃碎屑,然后口服蛋清液或牛奶以延緩汞的吸收。病情允許者可服用粗纖 維食物(如韭菜、芹菜)以促進汞的排泄。
20.直腸測溫法時,將肛表插入肛門3~4cm。
21.直腸或肛門手術、腹瀉,以及心肌梗死的患者禁用直腸測溫法。
22.水銀體溫計的檢查方法:將所有體溫計的水銀柱甩至35℃以下,于同一時間放入已經測試過的40℃以下的溫 水內,3分鐘后取出檢視。若讀數相差0.2℃以上、玻璃管有裂隙、水銀柱自動下降的體溫計則取出,不再使用。
23.脈搏的正常范圍:60~100次/分。
24.間歇脈包括
①二聯律:每隔1個正常搏動后出現1次期前收縮。主要見于各種心臟病、洋地黃中毒。②三聯律:每隔2個正常搏動后出現1次期前收縮。
25.絀脈(脈搏短絀)指同一單位時間內,脈率少于心率,常見于房顫的患者。
26.交替脈指節律正常而強弱交替出現,常見于左心衰的患者。
27.奇脈指平靜吸氣時脈搏明顯減弱甚至消失,常見于心包積液、縮窄性心包炎的患者。
28.測量脈搏時,常選用橈動脈,并且不可用拇指診脈,以防拇指小動脈搏動與患者脈搏相混淆。
29.為偏癱患者測脈搏、血壓時,應選擇健側肢體。
30.正常脈搏計數半分鐘,將所得數值乘2,即為脈率,如脈搏異常或危重患者應測1分鐘。
相關推薦:
護士資格考試報名時間 ※ 執業護士考試時間 ※ 考試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