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患者男性,59歲,因下肢深靜脈血栓入院,某護士在對患者進行評估后認為他存在活動能力受限,用PES公式書寫護理診斷,其中S代表
A.病人的主述
B.病人的癥狀和體征
C.病人產生健康問題的相關因素
D.病人的既往史
E.病人的健康問題
【答案】:B
【解析】:考查護理診斷的陳述方式。護理診斷的陳述公式是PES公式,其中P為問題,即護理診斷的名稱,E為相關因素,S代表病人的癥狀和體征。
12.患者女性,35歲,乳腺癌術后,下列屬于健康的護理診斷的是
A.與大劑量化療藥物使用有關
B.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
C.有社交孤獨的可能
D.執行治療方案有效
E.頭痛、頭暈、乏力
【答案】:D
【解析】:考查護理診斷的分類。健康的護理診斷是個人、家庭、社區從特定的健康水平向更高的健康水平發展的護理診斷,陳述方式可為“執行……有效”,“潛在的……增強”。
13.患者女性,因頭痛、頭暈入院,護士為其進行護理評估。屬于主觀資料的是
A.患者的感受
B.實驗室檢查結果
C.護士用手觸摸到的感受
D.護士用眼睛觀察到的資料
E.對其進行身體評估得到的資料
【答案】:A
【解析】:考查護理評估中資料的類型。主觀資料:即病人的主訴,包括病人所感覺的、所經歷的以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的描述,是通過與病人及有關人員交談獲得的資料,也包括親屬的代訴,如頭暈、麻木、乏力、瘙癢、惡心、疼痛等。
14.患者女性,70歲。現胃大部切除術后第3天,體溫39.2℃。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屬于獨立性護理措施的是
A.遵醫囑發退熱藥
B.用溫水幫患者擦浴
C.通知營養科調整患者飲食
D.開放靜脈通道,點滴抗生素
E.檢查血常規,看白細胞數量
【答案】:B
【解析】:考查護理計劃中護理措施的類型。護理措施可分為以下三類:依賴性的護理措施、協作性的護理措施和獨立性的護理措施。獨立性護理措施指護士在職責范圍內,根據所收集的資料,經過獨立思考、判斷所決定的措施。選項A、D屬于依賴性護理措施;C、E屬于協作性護理措施;B屬于獨立性護理措施。
15.患者男性,76歲。以“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收住院。護士在收集資料時認為目前存在以下問題,屬于首優問題的是
A.清理呼吸道無效
B.營養不良
C.知識缺乏
D.恐懼
E.疼痛
【答案】:A
【解析】:考查護理計劃中順序排列問題。首優問題指直接威脅護理對象生命,需要立即采取行動的問題。和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相關的,選項A符合題意。
16.患者男性,65歲。高血壓病史30年,因情緒激動,呼吸急促,左胸部劇烈疼痛,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院。對該患者的護理,屬于依賴性護理措施的是
A.遵醫囑應用止痛藥
B.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
C.觀察吸氧后的病情變化
D.通知營養科調整患者飲食
E.安定患者情緒,進行心理護理
【答案】:A
【解析】:考查護理計劃中護理措施的類型。依賴性護理措施指護士遵醫囑執行的具體措施。
17.患者男性,40歲,出租車司機。因肺炎球菌性肺炎入院,患者咳嗽,呼吸困難,自覺頭脹痛,惡心,不思飲食,全身無力。體溫39.2℃,脈搏120次/分,呼吸淺快,皮膚口唇發紺。要求醫生盡快治好疾病回去工作。排列在首位的護理診斷應該是
A.舒適的改變:疼痛
B.氣體交換受損
C.活動無耐力
D.體溫過高
E.焦慮
【答案】:B
【解析】:考查護理計劃中順序排列問題。首優問題指直接威脅護理對象生命,需要立即采取行動的問題。根據此病人的癥狀“呼吸困難、呼吸淺快、皮膚口唇發紺”,排列在首位的護理診斷應該是氣體交換受損。
18.患者男性,57歲。有發作性心前區疼痛史2年,因平日工作較忙,未就診檢查治療。2小時前,患者因著急而發生持續性心前區壓榨性疼痛,面色蒼白,出冷汗,煩躁不安,有瀕死感,急診入院,診斷為冠心病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醫囑絕對臥床休息。護士評估后作出如下護理診斷,排在首位的是
A.潛在并發癥:心源性休克
B.胸痛:與心肌缺血、壞死有關
C.恐懼:對心肌梗死可能致死感到恐懼
D.知識缺乏:缺乏有關冠心病預防的知識
E.進食、入廁、衛生自理缺陷:與心肌梗死后24小時之內絕對臥床休息有關
【答案】:B
【解析】:考查護理計劃中順序排列問題。此病人發生持續性心前區壓榨性疼痛,面色蒼白,出冷汗,煩躁不安,有瀕死感。首要的護理問題是胸痛。
19.患者女性,65歲。突然出現心前區疼痛伴大汗3小時,急診就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此患者首優的護理問題是
A.自理缺陷
B.恐懼
C.有便秘的危險
D.疼痛
E.知識缺乏
【答案】:D
【解析】:考查護理計劃中順序排列問題。首優問題指直接威脅護理對象生命,需要立即采取行動的問題。
20.患者,入院后護士收集相關資料,以下哪項資料不需要收集
A.患者的年齡、民族、職業
B.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與反應
C.患者的生活方式
D.患者的手術、過敏史
E.患者家庭成員的生活方式
【答案】:E
【解析】:考查收集資料的內容。一般不需了解患者家庭成員的生活方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