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伯氏菌病癥性
(一)肺炎克雷伯氏菌
1882年Friedlander首先從大葉性肺炎患者痰液中分離出,故也稱為Friedlander桿菌,簡稱肺炎桿菌。該菌產生胞外毒性復合物(extracellular toxic complex, ETC),主要成分為莢膜多糖(63%)、脂多糖(30%)和少量蛋白質(7%)。有些菌株還可產生LT和ST腸毒素。莢膜也與致病力有關。
本菌存在于人體腸道、呼吸道。可引起支氣管炎、肺炎,泌尿系和創傷感染,甚至敗血癥、腦膜炎、腹膜炎等。
(二)臭鼻克雷伯氏菌
簡稱臭鼻桿菌,引起慢性萎縮性鼻炎,有惡臭,以及敗血癥、泌尿系感染等。
(三)鼻硬結克雷伯氏菌
簡稱鼻硬結桿菌,引起慢性肉芽腫性病變,侵犯鼻咽部,使組織發生壞死。
人類的沙門氏菌病
1.腸熱癥:是傷寒病和副傷寒病的總稱,主要由傷寒桿菌和甲、乙、丙型副傷寒桿菌引起。
典型傷寒病的病程較長。細菌到達小腸后,穿過腸粘膜上皮細胞侵入腸壁淋巴組織,經淋巴管至腸系膜淋巴結及其他淋巴組織并在其中繁殖,經胸導管進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癥。此時相當病程的第1周,稱前驅期。病人有發熱、全身不適、乏力等。細菌隨血流至骨髓、肝、脾、腎、膽囊、皮膚等并在其中繁殖,被臟器中吞噬細胞吞噬的細菌再次進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癥。此期癥狀明顯,相當于病程的第2~3周,病人持續高熱,相對緩脈,肝脾腫大及全身中毒癥狀,部分病例皮膚出現玫瑰疹。存于膽囊中的細菌隨膽汁排至腸道,一部分隨糞便排出體外。部分菌可再次侵入腸壁淋巴組織,出現超敏反應,引起局部壞死和潰瘍,嚴重者發生腸出血和腸穿孔。腎臟中的細菌可隨尿排出。第4周進入恢復期,患者逐漸康復。
典型傷寒的病程約3~4周。病愈后部分患者可自糞便或尿液繼續排菌3周至3個月,稱恢復期帶菌者。約有3%的傷寒患者成為慢性帶菌者。
副傷寒病與傷寒病癥狀相似,但一般較輕,病程較短,約1~3周即愈。
2.急性腸炎(食物中毒):是最常見的沙門氏桿菌感染。多由鼠傷寒桿菌、豬霍亂桿菌、腸炎桿菌等引起。系因食入未煮熟的病畜病禽的肉類、蛋類而發病。潛伏期短,一般4~24小時,主要癥狀為發熱、惡心、嘔波士頓、腹痛、腹瀉。細菌通常不侵入血流,病程較短,一般2~4天內可完全恢復。
3.敗血癥:常由豬霍亂桿菌、丙型副傷寒桿菌、鼠傷寒桿菌、腸炎桿菌等引起。病菌進入腸道后,迅速侵入血流,導致組織器官感染,如腦膜炎、骨髓炎、膽囊炎、腎盂腎炎、心內膜炎等。出現高熱、寒戰、厭食、貧血等。在發熱期,血培養陽性率高。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