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糖代謝異常
1.實質性果糖尿(essentialfructosuria)又稱為原發性果糖尿癥,它是由于果糖激酶缺乏所引起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正常人血中果糖比葡萄糖代謝快,其半壽期果糖為20分鐘,葡萄糖為45分鐘一次服用50g果糖后,通常在2小時之內血中果糖濃度就降至空腹水平(0-0.44mmol/L)。果糖激酶缺乏者一次服用50g果糖后,病人血中果糖濃度異常高,2小時內果糖仍未消失,并出現果糖尿。此型果糖尿又稱為Ⅰ型果糖尿。病人無低血糖表現,這是因為病人機體內葡萄糖與乳糖代謝均正常。
2.果糖不耐受(fructoseintolerance)此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雜合子無癥狀。多數病人在斷奶后給予蔗糖飲食時才發病,嚴重病例可致死亡。有些病例可由于手術前后給予果糖或靜脈注射山梨醇引起嚴重肝、腎損傷時才發現。
先天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黃疸
人類先天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黃疸(Grigler-Najjar綜合征)是由于缺乏UDP-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使膽紅素不能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形成結合膽紅素,使膽紅素以不易運輸和排泄的游離形在體內堆積所致的先天性疾病。
正常人通過糖醛酸途徑產生葡萄糖醛酸,后者在UDP-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的催化下,可與內源性如類固醇、膽紅素和外源性如藥物等物質結合,生成相應的葡萄糖苷酸化合物。結合型的葡萄糖苷酸化合物具有較強的酸性,在生理pH下有較高的溶解度,易于運輸排泄。這在體內類固醇激素的滅活和膽紅素的代謝,以及許多生物轉化作用中具有重要意義。而病人因先天缺乏此酶,使其不但對膽紅素代謝造成異常,同時也缺乏結合外源性物質生成葡萄糖苷酸化合物的能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