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眼的簡介
又稱簡約眼,是一種簡化眼的折光系統而成像的模型眼。為李斯丁(Listing)首先提出。鑒于眼的折光系統太復雜,由角膜、房水、晶狀體及玻璃體等組成,而這些折光物質的曲度和折光率又各不相同,因而總的折光率不易計算。李斯丁將眼的所有屈光面加在一起,當成一個透鏡。這樣,正常眼的光學就可以被簡化,而用一個與眼的折光相同的等效光學系統來分析眼的成像原理和進行有關的計算。他假定眼球有一凸出的表面介于空氣和眼內液兩個介質之間,眼內液具有水的折射率,即1.33.簡化眼的光心或稱節點(nodal point)在晶狀體內,節點到角膜前表面的距離為7.3毫米,到后主焦點的距離(nb)是15毫米,則從角膜前表面到后主焦點距離應為22.3毫米。當正常人眼處于安靜而不進行調節的狀態時,后主焦點恰落在視網膜上。由圖可見,物體AB的A點光線通過節點n在a處聚焦,B點光線通過節點n在b處聚焦,因此視網膜上的像是真實而倒置的,設物體高120毫米,離節點5280毫米,則其視網膜像的高度為AB.nb/Bn=120×15/5280=0.34毫米。此數值與視網膜中央凹的直徑近似。
眼的調節作用簡述
外界物體要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眼的屈光系統需與眼球的軸長相匹配。所謂正視眼,是指眼在調節松弛狀態下,來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單元屈折后,焦點恰好落在視網膜上。而對于來自5米以內的發散光線(非平行光線),則需啟用眼的調節作用,增強眼的屈光力,才能使近處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從而能視清不同距離的近處目標。眼的這種調節焦點距離的能力,稱為眼的調節作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