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球菌
淋球菌(N. gonorrhoeae)為嚴格的人體寄生菌,常存在于急性尿道炎與陰道炎的膿性分泌物的白細胞中,形態染色類似于腦膜炎球菌。本菌培養要求高,一般不易培養,需在培養基中加入腹水或血液。抵抗力弱,不耐干燥和寒冷,對一般消毒劑敏感,對磺胺、青霉素較敏感,但易產生耐藥性。
淋球病的致病機理復雜,其毒力與菌毛、莢膜、脂多糖和外膜蛋白的某些成份有關。淋球菌產生的lgA1蛋白酶能裂解人lgA1 ,因此也是不可忽視的毒力因子。淋球菌lgA1蛋白酶產生的抗體具有中和該酶的活性,并能中和腦膜炎雙球菌和部分流感桿菌lgA1蛋白酶的活性。
人類是淋球菌唯一的自然宿主,淋病主要由性接觸而傳播。淋球菌侵入泌尿生殖系統繁殖,男性發生尿道炎,女性引起尿道炎和子宮頸炎。如治療不徹底,可擴散至生殖系統。胎兒可經產道感染造成新生兒淋病性急性結膜炎。
人類對淋球菌無自然免疫力,均易感,病后免疫力不強,不能防止再感染。
急性腹瀉
某些血清型大腸桿菌能引起人類腹瀉。根據其致病機理不同,分為四種類型。
(1)腸產毒性大腸桿菌(EnterotoxigenicE. coli,ETEC):引起嬰幼兒和旅游者腹瀉,出現輕度水瀉,也可呈嚴重的霍亂樣癥狀。腹瀉常為自限性,一般2~3天即愈。營養不良者可達數周,也可反復發作。致病因素是LT或ST,或兩者同時致病。有些菌株具有定居因子,常見者為O6:K15:H16、O25:K7:H42.鑒定ETEC主要測定大腸桿菌腸毒素,血清型有一定參考意義。
(2)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是嬰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傳染性,嚴重者可致死;成人少見。細菌侵入腸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上段大量繁殖。切片標本中可見細菌粘附于絨毛,導致刷狀緣破壞、絨毛萎縮、上皮細胞排列紊亂和功能受損,造成嚴重腹瀉。EPEC不產生LT或ST.有人報道,EPEC可產生一種由噬菌體編碼的腸毒素,因對Vero細胞(綠猴腎傳代細胞)有毒性,故稱VT毒素。VT毒素的結構、作用與志賀氏毒素相似,具有神經毒素、細胞毒素和腸毒素性。鑒定EPEC可根據臨床表現與血清型。
EIEC的多數菌株無動力,生化反應和抗原結構均近似痢疾桿菌,應予注意。EIEC可引起豚鼠角結合膜炎,臨床上可藉此協助鑒定EIEC.
(4)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引起散發性或暴發性出血性結腸炎,可產生志賀氏毒素樣細胞毒素。EHCO的主要菌型是O157:H7,還可有O26、OⅢ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