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毒素
是腸產毒性大腸桿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釋放的外毒素,分為耐熱和不耐熱兩種。
(1)大耐熱腸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 LT):對熱不穩定,65℃經30分鐘即失活。為蛋白質,分子量大,有免疫原性。由A、B兩個亞單位組成,A又分成A1和A2,其中A1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亞單位與小腸粘膜上皮細胞膜表面的GM1神經節苷脂受體結合后,A亞單位穿過細胞膜與腺苷酸環化酶作用,使胞內ATP轉化cAMP.當cAMP增加后,導致小腸液體過度分泌,超過腸道的吸收能力而出現腹瀉。LT的免疫原性與霍亂弧菌腸毒素相似,兩者的抗血清交叉中和作用。
(2)耐熱腸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 ,ST):對熱穩定,100℃經20分鐘仍不被破壞,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ST可激活小腸上皮細胞的鳥苷酸環化酶,使胞內cGMP增加,在空腸部分改變液體的運轉,使腸腔積液而引起腹瀉。ST與霍亂毒素無共同的抗原關系。
腸產毒性大腸桿菌的有些菌株只產生一種腸毒素,即LT或ST;有些則兩種均可可產生。有些致病大腸桿菌還可產生vero毒素。
液體制劑常用防腐劑
(1)對羥基苯甲酸酯類:對羥基苯甲酸甲酯、乙酯、丙酯、丁酯,亦稱尼泊金類。這類的抑菌作用隨烷基碳數增加而增加,但溶解度則減小,丁酯抗菌力最強,溶解度卻最小。本類防腐劑混合使用有協同作用。通常是乙酯和丙酯(1:1)或乙酯和丁酯(4:1)合用,濃度均為0.01%~0.25%.這是一類很有效的防腐劑,化學性質穩定。在酸性、中性溶液中均有效,但在酸性溶液中作用較強,對大腸桿菌作用最強。在弱堿性溶液中作用減弱,這是因為酚羥基解離所致。
(2)苯甲酸及其鹽:在水中溶解度為0.29%,乙醇中為43%(20℃),通常配成20%醇溶液備用。用量一般為0.03%~0.1%.苯甲酸未解離的分子抑菌作用強,所以在酸性溶液中抑菌效果較好,最適pH值是4.溶液pH值增高時解離度增大,防腐效果降低。苯甲酸防霉作用較尼泊金類為弱,而防發酵能力則較尼泊金類強。苯甲酸0.25%和尼泊金0.05%~0.1%聯合應用對防止發霉和發酵最為理想,特別適用于中藥液體制劑。
(3)山梨酸:本品為白色至黃白色結晶性粉末,熔點133℃,溶解度:水中為0.125%(30℃),丙二醇中5.5%(20℃),無水乙醇或甲醇中12.9%;甘油中0.13%.對細菌最低抑菌濃度為0.02~0.04%(pH<6.0),對酵母、真菌最低抑菌濃度為0.8%~1.2%.本品的防腐作用是未解離的分子,在pH值4水溶液中效果較好。山梨酸與其他抗菌劑聯合使用產生協同作用。苯甲酸鈉在酸性溶液中的防腐作用與苯甲酸相當。山梨酸鉀、山梨酸鈣作用與山梨酸相同,水中溶解度更大。需在酸性溶液中使用。
(4)苯扎溴銨:又稱新潔爾滅,為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淡黃色粘稠液體,低溫時形成蠟狀固體,極易潮解,有特臭、味極苦。無刺激性。溶于水和乙醇,微溶于丙酮和乙醚。本品在酸性和堿性溶液中穩定,耐熱壓。作防腐劑使用濃度為0.02%~0.2%.
(5)醋酸氯乙定:又稱醋酸洗必泰,微溶于水,溶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劑中,為廣譜殺菌劑,用量為0.02%~0.05%.
(6)其他防腐劑:鄰苯基苯酚微溶于水,使用濃度為0.005%~0.2%;桉葉油為0.01%~0.05%;桂皮油為0.01%.薄荷油為0.05%.
(7)矯味劑:分為甜味劑、芳香劑、芳香劑、泡騰劑等。
(8)著色劑:分為天然色素與合成色素。
(9)其他附加劑:在液體制劑中為了增加穩定性,有時需要加入抗氧劑、pH調節劑、金屬離子絡合劑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