蔊菜
類別:解表藥
拼音:HanCai
拉丁:Rorippaindica(L.)Hiern
別名:印度蔊菜、香薺菜、江剪刀草。
藥用部位:全草
藥材性狀:一年生草本,高達50cm.莖直立,粗壯不分枝或分枝,有縱條經緯度,有時帶紫色。葉互生,形狀變化大,基生葉和莖下部葉有柄,柄基部擴大呈耳狀抱莖,葉片卵形哐大頭狀羽裂,邊緣有淺齒裂或近于全緣;莖上部葉向上漸小,多不分裂,基部抱莖,邊緣有不整齊細牙齒。
產地:生于路旁、田野。產于華東地區。
采收加工:夏、秋季花期采挖,除去泥沙,曬干。
性味歸經:辛,苦,平。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
1.祛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喘,肺寒、肺熱均可使用。近年從本品中提取之蔊菜素,用治氣管炎有一定療效。
2.清熱解毒:用治咽喉腫痛,瘡癰腫痛。
3.利濕退黃:用治濕熱黃疸。
用法用量:10-30g.外用適量。
葛根
類別:解表藥
拼音:GE GEN
拉丁:Radix Puerariae Lobatae
別名:干葛、甘葛、粉葛
藥用部位:根
藥材性狀:呈縱切的長方形厚片或小方塊,長5~35cm,厚0.5~lcm.外皮淡棕色,有縱皺紋,粗糙。切面黃白色,紋理不明顯。質韌,纖維性強。無臭,味微甜。
栽培要點:適應性強,向陽濕潤的荒坡林邊均可種植,但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夾沙土種植為佳。用壓條或種子繁殖。
產地:我國南北均產
采收加工:11~12月間采挖。野葛趁鮮切成厚片或小塊;干燥;甘葛藤多除去外皮,用硫黃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縱切兩半,干燥。
地道沿革: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名醫別錄》云:“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當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日干之。”《本草拾遺》云:“根堪作粉。”《本草圖經》云:“葛根生汶山川谷,今處處有之,江浙尤多。《本草綱目》曰:”葛有野生,有家種。
性味歸經:涼;甘、辛;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解肌退熱,生津,透疹,升陽止瀉。用于外感發熱頭痛,項背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高血壓頸項強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大劑量60g);或鮮品搗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禁忌:凡中氣虛而熱郁于胃者,不可輕投。
關注"566衛生資格"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2015報名、精華資料、內部資料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