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與骨
脊即脊椎,由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組成。脊內有督脈,“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人屬于腦”(《難經·二十八難》)。
故“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素問·骨空論》),“督脈之為病,脊強而厥”(《難經·二十九難》)。所以,奇經之督脈與骨有密切關系。臨床上,補益督脈之品可以治療骨骼特別是脊骨之病。
心主神志
心在五臟中占首要地位,是人體活動的中心,位于胸中,有心包絡裹護于外。它的主要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脈,主汗,開竅于舌,其華在面。
神志的含義,是指精神狀態,意識思維活動。從現代醫學生理觀點來看,人的精神思維活動是大腦所主宰。我國古代對腦的看法,如《內經》認為腦是“精明之府”,明·李時珍認為腦為“元神之府”,王清任特別強調人的靈機記性,不在心而在腦。那么為什么中醫學卻把腦的功能歸屬于心呢?過主要是由于中醫的藏象學說以五臟為中心的緣故,祖國醫學認為機體內在環境的平衡與外界環境的整體統一,是人體得以生存的基礎,這種平衡協調,整體統一,主要是靠經絡的聯系和傳導,以及“心”的主導作用來實現的。
心神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統帥,在臟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它既能對外界事物進行藏精氣而不泄,傳化物而不藏反映,以產生精神括動,又能對體內臟器起統帥、凋節作用,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但腦的功能也必須依楨心血的濡養,才能發揮其功能,也就是說精血為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而血是心所主。可見心主神志的功能與心主血脈的功能是密切相關的。
因此,心的氣血充足,則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如果心神一旦發生病變,往往會出心悸,驚惕、失眠或煩亂、譫語、神志昏迷,喜怒不休或善悲等癥狀。如心陽不足,則見心悸、驚恐;心陰不足,則見心悸而煩、失眠健忘,心陽亢盛,則見哭笑不休或發狂,邪入心包或痰迷心竅,則見神昏譫語、舌強不語等癥狀。從臨床用藥來看,“清心瀉火”,“清營開竅”的藥物多具有鎮靜醒腦的作用。所以古人將腦的精神活動隸屬于心,稱“心藏神”,“心者精神之所舍”。
可見中醫學所說的“心”,除了循環系統的功能外,還包括中樞神經的部分功能,所謂心主神志,即相當于大腦的功能。竅,則見神昏譫語、舌強不語等癥狀。從臨床用藥來看,“清心瀉火”,“清營開竅”的藥物多具有鎮靜醒腦的作用。所以古人將腦的精神活動隸屬于心,稱“心藏神”,“心者精神之所舍”。可見中醫學所說的“心”,除了循環系統的功能外,還包括中樞神經的部分功能,所謂心主神志,即相當于大腦的功能。
關注"566衛生資格"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最新資訊、精華資料、內部資料等信息!
衛生資格視頻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微信搜索"566衛生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