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法
1. 鼻導管法
(1) 裝表: ① 沖氣門。② 裝氧氣表: 將表接于氧氣筒上,用手初步旋緊,然后將表稍后傾,再用扳手旋緊,關流量調節閥,開總開關,檢查有無漏氣,接好濕化瓶。③ 接管與檢查: 將橡膠管一端接氧氣表,開流量調節閥檢查氧氣流出是否通暢,然后關流量調節閥。
(2) 給氧: ① 核對解釋: 并將氧氣筒推至床邊,放妥。② 清潔鼻腔,備膠布。③ 調節流量: 連接鼻導管,開流量調節閥,調節所需氧流量。④ 插管: 蘸水,測量所需插入長度,輕輕插入鼻孔,在鼻翼兩側及面頰部雙重固定,橡膠管用安全針固定于枕頭上。⑤ 記錄觀察: 記錄用氧時間及流量,病人用氧期間加強觀察。⑥ 拔管停氧: 停用氧氣,先拔出鼻導管,然后關總開關,無余氣時再關流量調節閥。⑦ 記錄停氧時間,整理床單位。
2. 漏斗法以漏斗代替鼻導管,連接橡膠管,將漏斗置于距病人口鼻1~2cm處,用繃帶適當固定,以防移動。此法較簡單,無刺激,但較浪費氧氣,多用于嬰幼兒或氣管切開術后的病人。
3. 面罩法將面罩置病人口鼻部,用松緊帶固定,再將氧氣管接于進氧孔上,調節流量,成人一般為6~8L/min,小兒1~3L/min。此法適用于躁動不安、病情較重或鼻導管給氧效果不佳者。
4. 氧氣枕法使用前將氧氣枕內充滿氧氣,接上濕化瓶、鼻導管或面罩,調節流量即可給氧。使用時讓病人頭部枕于氧氣枕上,借重力使氧氣流出。
5. 頭罩式給氧適用于新生兒、嬰幼兒的給氧。此法安全、簡單、有效、舒適,透明的頭罩易于觀察病情變化,能根據病情需要調節罩內氧濃度。
吸痰法
(一) 目的吸痰法是通過負壓吸引的方法,經口、鼻或人工氣道將呼吸道分泌物吸除,以保持呼吸道通暢的一種治療手段。適用于危重、昏迷、年老及麻醉等病人,防止病人因咳嗽無力、咳嗽反射遲鈍或會厭功能不全,導致痰液不能咯出或嘔吐物誤入氣管,而發生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二) 方法
1. 中心吸引裝置吸痰法目前各大醫院均設中心負壓吸引裝置,吸引管道連接到各病床單位。① 核對解釋以取得合作。② 檢查吸引性能: 在壁掛吸引接頭上接好吸痰導管,打開吸引開關,檢查吸引器的性能是否正常,用生理鹽水試吸引力,檢查導管是否通暢。③ 調節負壓: 調節吸引負壓: 成人40.0~53.3kPa。 小兒應按年齡調節負壓,新生兒<13.3kPa;嬰幼兒13.3~26.6kPa;兒童<39.9kPa。④ 抽取痰液: 將病人的頭轉向操作者一側,昏迷病人可用壓舌板或張口器幫助張口。一手將導管末端折疊;另一手用無菌血管鉗或鑷子夾持吸痰管插入口腔咽部,然后放松折疊處,先吸口腔咽部的分泌物,再吸深部的分泌物。吸痰時動作要輕柔、迅速,從深部向上提拉,左右旋轉,吸凈痰液。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秒,以免缺氧。導管退出后,應用生理鹽水抽吸沖洗。如自口腔吸痰有困難,可用鼻腔吸引,但顱底骨折病人忌從鼻腔插管吸痰;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者,可由插管或套管內吸痰,需嚴格無菌操作。⑤ 觀察病人吸痰前后呼吸頻率的改變,檢查口鼻粘膜有無損傷,注意吸出物的性質、顏色、粘稠度、量等情況,并做好記錄。⑥ 吸痰畢,關吸引開關,取下吸痰管,將吸痰玻璃接管插入消毒液中浸泡,儲液瓶清潔消毒后備用。
2. 電動吸引器吸痰法在沒有中心負壓吸引裝置的醫療機構,可采用電動吸引器吸痰法。使用時接上電源,打開吸引開關,檢查吸引性能正常后即可抽痰,操作步驟與中心吸引裝置吸痰法相同。
3. 注射器吸痰法一般可用50ml或100ml注射器連接吸痰管抽吸,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僅用于家庭或無吸引裝置的緊急情況。
(三) 注意事項①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治療盤內吸痰用物每日更換1~2次,吸痰管每次更換,勤作口腔護理。② 密切觀察病情,當發現喉頭有痰鳴音或排痰不暢時,應立即抽吸。③ 如痰液粘稠,可配合叩拍胸背或交替使用超聲霧化吸入,還可緩慢滴入少量生理鹽水或化痰藥物。④ 為嬰幼兒吸痰時,吸痰管要細,動作要輕柔,負壓不可過大,以免損傷粘膜。⑤ 儲液瓶內的液體應及時傾倒,做好清潔消毒處理。
關注"566衛生資格"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最新資訊、精華資料、內部資料等信息!
衛生資格視頻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微信搜索"566衛生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