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病人的護理
臨終關懷是為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提供生理、心理和社會全面支持與照護的醫療保健服務。
(一) 臨終病人的軀體狀況和心理反應
1. 臨終病人的軀體狀況① 循環系統改變: 表現為脈搏細速、不規則,逐漸變弱而消失,血壓下降,皮膚蒼白、濕冷,四肢發紺。② 呼吸系統改變: 表現為呼吸表淺、急促或呼吸變慢而費力、張口呼吸及潮式呼吸。③ 消化道與泌尿系統改變: 表現為食欲不振、呃逆、惡心、嘔吐、腹脹、口干、嚴重者出現脫水,還可發生大小便失禁、便秘或尿潴留等癥狀。④ 肌肉運動系統改變: 表現為肌肉失去張力,無法維持舒適體位,吞咽困難,大小便失禁。面部呈希氏面容。⑤ 感知覺、意識改變: 表現為視力逐漸減退,由視力模糊發展到只有光感;聽覺是最后消失的感覺;語言逐漸困難、混亂;若病灶在腦部,則很快出現意識改變。
2. 臨終病人的心理反應臨終病人的心理變化可分為五期: ① 否認期: 否認自己將面臨死亡。② 憤怒期: 將憤怒的情緒向醫護人員、朋友、家屬等接近他的人發泄。③ 協議期: 病人接受臨終的事實。④ 憂郁期: 出現悲傷、退縮、情緒低落,沉默哭泣等反應。⑤ 接受期: 接受即將面臨死亡的事實,靜等死亡的到來。
(二) 臨終病人的護理措施
1. 臨終病人軀體護理① 促進病人舒適: 維持舒適的體位;加強口腔、會陰、皮膚等生活護理;保持床單位的清潔干燥。② 改善循環與呼吸功能: 密切觀察T、P、R、BP的變化;觀察四肢皮膚顏色與溫度;注意保暖,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神志清醒者采用半坐臥位、昏迷者采用仰臥位,頭偏向一側;呼吸困難者可給氧氣吸入;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③ 改善營養狀態 : 護士了解病人飲食習慣,注意食物種類與色、香、味的搭配,適量喂食、喂水,必要時采用鼻飼法或完全胃腸外高營養,需要時監測病人電解質指標及營養狀況。④ 減輕疼痛: 觀察疼痛的性質、部位、程度與持續時間;幫助病人采用最有效的止痛方法,如是藥物止痛,可采用WHO推薦的三階梯療法(非麻醉性鎮痛藥—弱麻醉性鎮痛藥—強麻醉性鎮痛藥);還可采用非藥物控制方法止痛。⑤ 減輕感、知覺改變的影響: 提供安靜、整潔、舒適的環境。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注意保暖,適當的照明以避免恐懼,增加安全感。
2. 臨終病人心理護理① 否認期: 不要揭穿此期病人的心情,應坦誠、溫和地回答病人的詢問,希望其能盡快接受現實。② 憤怒期: 應予理解。允許發泄并認真傾聽,不正面沖突,以防發生意外。③ 協議期: 給予更多的指導和關心,加強護理,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④ 憂郁期: 護理上應多陪伴病人,注意安全,預防病人的自殺傾向。⑤ 接受期: 尊重病人的意思,加強生活護理,讓其安詳、平靜地離開人間。
關注"566衛生資格"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最新資訊、精華資料、內部資料等信息!
衛生資格視頻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微信搜索"566衛生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