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突然起病,癥狀發生迅速,數分鐘達高峰,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24小時內完全緩解,不留后遺癥,反復發作,每次發作癥狀相似。
(1)頸內動脈系統TIA:對側單肢無力是最常見的癥狀,單眼失明是特征性的癥狀,還可有對側感覺異常或減退及失語等。
(2)椎基底動脈系統TIA:眩暈伴視野缺損、復視而一般不伴耳鳴是最常見的癥狀,交叉性感覺障礙或交叉性癱瘓是最典型的表現,還可發生言語不清、共濟失調、視物模糊、聲音嘶啞、呃逆、嘔吐,偶有意識障礙。
2.腦血栓形成又稱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是腦梗死最常見的類型、也是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約1/4的病人有TIA病史。多數有頭昏、頭痛、肢體麻木無力等前驅癥狀,常在安靜狀態下或睡眠中緩慢發病,晨間醒來時發現不能說話、肢體癱瘓,一般無意識障礙。輕者經治療1~3周內病情緩解,不留后遺癥,重者可出現壓瘡、墜積性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并發癥,引起顱內壓增高、昏迷,甚至死亡。
(1)頸內動脈系統血栓形成:主要是同側大腦半球受累,表現為對側偏癱或單癱、感覺障礙、同向偏盲和失語。
(2)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栓形成:主要是腦干和小腦受累,眩暈最多見,伴有感覺障礙、眼球震顫、共濟失調、嗆咳、吞咽困難、聲音嘶啞、交叉性癱瘓或四肢癱等。
3.腦栓塞起病最快的急性腦血管病,在活動中突然發生局灶性神經體征而無先兆,瞬間即達高峰,呈完全性卒中,常反復發作。大多為頸內動脈系統栓塞,有短暫輕度的意識障礙、偏癱和偏身感覺障礙、失語或局限性癲癇發作;椎基底動脈系統栓塞,表現為眩暈、復視、交叉癱或四肢癱、共濟失調及延髓麻痹癥狀,可伴腎、脾、腸、肢體、視網膜等栓塞。
4.腦出血大多發生在白天,在活動和情緒激動時突然起病,常無先兆。
(1)全腦表現:劇烈頭痛、嘔吐,血壓明顯升高,深沉,潮式呼吸或呼吸不規則,脈搏緩慢有力,顏面潮紅或蒼白,全身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偶見癲癇性發作,迅速出現意識模糊或昏迷。
(2)局灶表現:內囊出血,最常見的出血部位,表現為“凝視病灶”狀和“三偏”癥狀(病灶對側偏癱、偏身感覺缺失和同向偏盲);腦葉出血,出現頭痛、嘔吐、失語癥、視野異常、腦膜刺激征及癇性發作,昏迷較少見;腦橋大量出血,于數秒至數分鐘內陷入深昏迷、四肢癱瘓和去大腦強直發作,瞳孔縮小呈“針尖樣”和固定于正中位(腦橋出血的特征性表現)、嘔吐咖啡樣胃內容物、中樞性高熱、中樞性呼吸衰竭等,常在48小時內死亡,腦橋小量出血,表現為交叉性癱瘓或共濟失調性輕偏癱,兩眼向病灶側凝視或眼肌麻痹,無意識障礙;小腦出血,起病急驟,數分鐘內出現頭痛,眩暈、嘔吐和平衡障礙等,但無肢體癱瘓,大量出血可在12~24小時內陷入深昏迷和腦干受壓征象,晚期可引起枕大孔疝(又稱小腦扁桃體疝)而死亡;腦室出血,腦出血最嚴重的類型,深昏迷,四肢弛緩性癱瘓及去大腦強直發作、嘔吐咖啡渣樣液體、瞳孔縮小針尖樣、呼吸不規則、血壓不穩定,病情危重,迅速死亡。
(3)并發癥和后遺癥:常并發便秘、墜積性肺炎、泌尿道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后遺癱瘓、排便功能障礙、癡呆等。
5.蛛網膜下隙出血起病急,以突發頭部劈裂樣劇痛為首發和突出的癥狀,伴面色蒼白、冷汗、嘔吐,半數以上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是特征性體征,少數有局灶性神經表現,如偏癱、偏盲、失語等。
關注"566衛生資格"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2015報名、精華資料、內部資料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