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5衛生資格《檢驗主管技師》精選復習資料30套
寄生蟲的生活類型
寄生蟲的生活史(life cycle)是指寄生蟲完成一代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的整個過程。寄生蟲的種類繁多,生活史有多種多樣,繁簡不一,大致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直接型 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間宿主,蟲卵或幼蟲在外界發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如人體腸道寄生的蛔蟲、蟯蟲、鞭蟲、鉤蟲等。
2.間接型 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間宿主,幼蟲在其體內發育到感染期后經中間宿主感染人。如絲蟲、旋毛蟲、血吸蟲、華支睪吸蟲、豬帶絳蟲等。
在流行病學上,常將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蟲稱為土源性蠕蟲,將間接型生活史的蠕蟲稱為生物源性蠕蟲。
有些寄生蟲生活史中僅有無性生殖。如阿米巴、陰道毛滴蟲、藍氏賈第鞭毛蟲、利什曼原蟲等。有些寄生蟲僅有有性生殖、如蛔蟲、蟯蟲、絲蟲等。有些寄生蟲有以上兩種生殖方式才完成一代的發育,即無性生殖世代與有性生殖世代交替進行,稱為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如瘧原蟲、弓形蟲以及吸蟲類。有的寄生蟲生活史整個過程都營寄生生活,如豬帶絳蟲、瘧原蟲。有的只有某些發育階段營寄生生活,如鉤蟲。有的寄生蟲只需一個宿主,如蛔蟲,蟯蟲;有的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宿主,如布氏姜片蟲、衛氏并殖吸蟲。
寄生蟲完成生活史除需要有適宜的宿主外,還需要有適宜的外界環境條件。寄生蟲的整個生活史過程實際包括寄生蟲的感染階段侵入宿主的方式和途徑、在宿主體內移行或達到寄生部位的途徑、正常的寄生部位、離開宿主機體的方式以及所需要的終宿主(及保蟲宿主)、中間宿主或傳播媒介的種類等等。因此,掌握寄生蟲生活史的規律,是了解寄生蟲的致病性及寄生蟲病的診斷、流行及防治的必要基礎知識。
寄生生活對寄生蟲的影響
從自然生活演化為寄生生活,寄生蟲經歷了漫長的適應宿主環境的過程。寄生生活使寄生蟲對寄生環境的適應性以及寄生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發生了變化
(一)對環境適應性的改變
在演化過程中,寄生蟲長期適應于寄生環境,在不同程度上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對于營養和空間依賴性越大的寄生蟲,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歷史愈長,適應能力愈鏹,依賴性愈大。因此與共棲和互利共生相比,寄生蟲更不能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因而只能選擇性地寄生于某種或某類宿主。寄生蟲對宿主的這種選擇性稱為宿主特異性(host specificity),實際是反映寄生蟲對所寄生的內環境適應力增強的表現。
(二)形態結構的改變
寄生蟲可因寄生環境的影響而發生形態構造變化。如跳蚤身體左右側扁平,以便行走于皮毛之間;寄生于腸道的蠕蟲多為長形,以適應窄長的腸腔。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如寄生歷史漫長的腸內絳蟲,依靠其體壁吸收營養,其消化器官已退化無遺。某些器官發達,如體內寄生線蟲的生殖器官極為發達,幾乎占原體腔全部,如雌蛔蟲的卵巢和子宮的長度為體長的15~20倍,以增強產卵能力;有的吸血節肢動物,其消化道長度大為增加,以利大量吸血,如軟蜱飽吸一次血可耐饑數年之久。新器官的產生,如吸蟲和絳蟲,由于定居和附著需要,演化產生了吸盤為固著器官。
(三)生理功能的改變
腸道寄生蛔蟲,其體壁和原體腔液內存在對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有抑制作用物質,在蟲體角皮內的這些酶抑制物,能保護蟲體免受宿主小腸內蛋白酶的作用。許多消化道內的寄生蟲能在低氧環境中以酵解的方式獲取能量。雌蛔蟲日產卵約24萬個;牛帶絳蟲日產卵約72萬;日本血吸蟲每個蟲卵孵出毛蚴進入螺體內,經無性的蚴體增殖可產生數萬條尾蚴;單細胞原蟲的增殖能為更大,表明寄生蟲繁殖能力增強,是保持蟲種生存,對自然選擇適應性的表現。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