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發育是歷年兒科主治醫師考試都會考的內容,在考試科目基礎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中都涉及這部分的內容,大綱中標記出需要掌握的內容也是非常的多,需要重點記憶!
一、生長發育之生長發育的規律
小兒生長發育規律
(1)是連續的、有階段性的過程(2個高峰);
(2)各系統、器官的生長發育不平衡,各有先后;
(3)生長發育的個體差異(遺傳、性別、環境等);
(4)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
由上到下、由近到遠、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
二、生長發育之影響因素
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遺傳、性別、營養、疾病、孕母情況及生活環境等。
三、小兒體格發育的指標
生長指標
常用指標:體重、身高(長)、坐高、頭圍、胸圍、上臂圍和皮下脂肪。
體重增長的特點與公式
特點:
出生體重約3.2(女嬰)~3.3kg(男嬰)
暫時性體重下降(3%~9%)稱為生理性體重下降
7~10天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
增長:
3個月約為出生體重2倍(6kg)
12個月約為出生體重3倍(9kg)
2歲約為出生體重4倍(12kg)
2歲至青春前期年增長2kg
公式:
<6個月齡嬰兒體重:出生體重+月齡×0.7
7~12個月:6+月齡×0.25
2歲至青春前期體重:年齡×2+7(或8)
身高|長的定義與生長特點
定義:頭頂到足底的全身長度
特點:
年齡愈小增長愈快,嬰兒期和青春期2個生長高峰
出生時身長平均為50cm
生后第一年身長增長最快,第二年身長增長速度減慢
上部量:頭頂至恥骨聯合上緣
下部量:恥骨聯合上緣至足底
12歲上下部量相等
小兒坐高的概念與發育特點
定義:頭頂到坐骨結節高度
特點:
<3歲兒童取仰臥位測量,稱為頂臀長
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數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由出生時的0.67降到14歲時的0.53
頭圍的定義與增長特點
定義:眉弓上緣到枕骨結節一圈
特點:
頭圍測量值在2歲以內最有價值
出生時頭圍相對較大,約33~34cm
增長:
1歲時頭圍為46cm
2歲時頭圍48cm
5歲時為50cm
15歲時頭圍接近成人;約為54~58cm
小兒上臂圍的特點與意義
特點:1歲以內上臂圍增長迅速,1~5歲期間增長緩慢
評價意義:
<5歲小兒的營養狀況:
>13.5cm為營養良好;
12.5~13.5cm為營養中等;
<12.5cm為營養不良
小兒胸圍的發育特點
特點:出生時胸圍平均為32cm左右
增長:1歲左右胸圍等于頭圍,46cm
1歲以后胸圍應逐漸超過頭圍
頭圍與胸圍的增長曲線形成交叉
2.骨骼與牙齒的發育
兒童牙齒的發育特點
特點:乳牙(共20顆)和恒牙(共32顆)
恒牙:
萌出:生后4~10個月
延遲:12個月尚未出牙者
出齊:2.5歲
乳牙:
第一磨牙:6歲左右
第二磨牙:12歲左右
第三磨牙:18歲以后
出齊:20~30歲
兒童骨骼發育的特點
顱骨發育:
前囟門:出生時約1.5~2.0cm。約在1~1.5歲時閉合
后囟門:出生時已很小或已閉合,最遲約于生后6~8周閉合
脊柱發育:
新生兒:脊柱僅呈輕微后凸
3個月:頸椎前凸(第一個生理彎曲)
6個月:胸椎后凸(第二個生理彎曲)
1歲:腰椎前凸(第三個生理彎曲)
6-7歲:3個脊椎自然彎曲才為韌帶所固定
長骨發育:
特點:過X線檢查長骨骨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現時間、數目、形態變化及其融合時間,可判斷骨骼發育情況、測定骨齡
公式:1~9歲腕部骨化中心的數目約為其年齡加1
四、神經系統、感知、運動與語言的生長發育
兒童神經系統的發育特點
腦:
新生兒:達成人腦重的25%,1歲:60%;
4~6歲:85%~90%
神經細胞數:與成人相同
神經纖維:神經纖維髓鞘化到4歲時才完成
脊髓:4歲時上移至第1腰椎
反射:
肌腱反射較弱
腹壁反射和提睪反射也不易引出,1歲時才穩定
2歲以下小兒Babinski征陽性亦可為生理現象
感知與運動的發育
感知發育:
視感知:新生兒有瞳孔反射,1個月凝視、開始頭眼協調,3~4個月看手,6~7個月追物,8~9個月能看到小物體
聽感知:3~4個月聽音轉頭,對悅耳聲微笑,7~9個月確定聲源、區別語言的意義
味覺和嗅覺:味覺在4~5個月敏感,嗅覺在3~4個月就能區別愉快或不愉快氣味
皮膚感覺:生后溫度覺靈敏,痛覺遲鈍
運動發育:
平衡與大運動:2抬4才穩;6坐8才穩;8~9爬;11獨站;2歲雙腳跳
細運動:3~4個月握持反射消失;6~7個月玩具倒手玩;9~10個月喜歡撕紙
兒童的語言發育
語言發育:語言歷經發音、理解、表達3個階段
五、生長偏離的標準
體重偏離:
體重過重:>平均數加2個標準差(或第97百分位)
體重過低:<平均數減2個標準差(或第3百分位)
身高偏離:
高身材:>平均數加2個標準差(或第97百分位)
矮身材:<平均數減2個標準差(或第3百分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