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年衛生資格《外科主治醫師》重點復習資料匯總
脊髓損傷檢查法
1.望診 應在不搬動病人的情況下,移除衣物,觀察呼吸運動。若胸腹呼吸運動消失或腹部呼吸反常,應考慮頸髓損傷;若僅有胸部呼吸而無腹部呼吸,則為胸髓中部以下損傷。上頸髓損傷表現為上肢完全癱瘓;下頸髓損傷,則表現為屈肘位癱瘓。脊髓損傷是很復雜的神經損傷,根據胸腹部肌的活動和呼吸情況可了解神經損傷的部位。
2.觸診 檢查軀干和肢體的觸覺、痛覺,已明確麻痹平面,并做好記錄,以便與以后的檢查作比較。此外不能疏忽對會陰部的檢查:有無尿潴留,指診了解肛管括約肌的收縮力。要對整個脊椎棘突和棘突旁,以及橫突進行深觸診,了解后突畸形、側彎畸形、壓痛等。
3.動診 檢查肢體肌力、腱反射、提睪反射和肛管反射可以了解損傷水平。用手指擠壓陰莖頭或陰蒂,而發生球海綿體和肛管括約肌收縮者,即為球海綿體反射陽性,可提示脊髓休克已結束。
4.量診 感覺檢查先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測試和確認感覺消失的平面,往往可發現平面有重疊現象,但一般以自上而下檢查作為麻痹水平。
下肢神經檢查法
1.坐骨神經:參見下肢神經損傷及腰椎間盤突出有關章節。
2.腓總神經:損傷后的主要畸形為足下垂和內翻,不能背屈、外翻,小腿外側和足背皮膚感覺消失。
3.脛神經:損傷后的主要畸形為足趾背屈,踝關節不能跖屈,足底皮膚感覺消失。
踝關節和足的檢查法
1.望診
注意內、外踝下方,足背、跟腱兩側有否腫脹,這些都顯示踝關節、距下關節是否有病變。步態檢查時應包括距骨下關節、跗骨間關節、趾關節。
2.觸診
最重要的是檢查足背動脈,了解足和下肢的血循環狀態。一般可在足背第1、2跖骨之間摸到足背脈搏。
3.動診
足外緣與小腿垂直為中立位,即0°。踝關節背屈20°~30°;跖屈40°~50°;距骨下關節的內翻30°,外翻30°~35°。跖趾關節在足與地面平行時為中立位,即0°。背屈30°~40°;跖屈30°~40°。
4.量診
內外踝之間的距離為踝寬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