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年衛生資格《外科主治醫師》重點復習資料匯總
骨樣骨瘤臨床表現
10-30歲最多見,但也可見于1歲以下的嬰兒或60歲以上的老人。男性比女性多見,發病率為2∶1。下肢的發病率約為上肢的3倍,發生于軀干骨者較少見。脛骨和股骨最多見,約占病例的一半。其次為腓骨,肱骨和脊柱等。
病程有特征性,疼痛出現較早,往往于X線片上出現陽性病損前幾個月就已存在,病初為間歇性疼痛,夜間加重,服用止痛藥可以減輕。后期則痛加重,呈持續性,任何藥物不能使之緩解。疼痛多局限,軟組織可腫脹,但受累區很少。有的病人也可沒有疼痛癥狀。病灶較小時,疼痛可伴有血管運動性反應如皮溫增高和多汗。疼痛不一定限于患區也可以放射至附近關節。
X線檢查本病最常見于股骨頸和脛骨上端。但可累及任何骨骼。典型的X線表現是由致密骨包繞的小病灶,大多數直徑小于1cm,中央呈致密度較小的透射線區,可有不同程度的鈣化。少數病例有1個以上的病灶,但是許多病灶可以不同于上述描述,也無證據表明與起病部位及病期有關。通過動脈造影可使其與慢性骨膿腫、急性或慢性骨髓炎、孤立性內生骨疣、無菌性壞死、骨軟骨炎作出鑒別。骨髓炎雖表現充血,但血管形態正常或稍有擴張,也沒有骨樣骨瘤的紅暈現象。骨膿腫和無菌性壞死的壞死中心則表現為無血管區。
(一)皮質骨樣骨瘤有小的透射線區域,周圍是致密骨,病灶位于皮質內,硬化環更明顯。骨膜反應或是成層或是實質同源性的。在疾病后期,病灶可以完全被隱蔽。
(二)松質骨骨樣骨瘤最常見于股骨頸,其次是手足的小骨和椎體。病灶周圍常無很多新骨形成,但有密度增加的骨環包繞病灶。偶見在遠處發生反應性新骨形成。
(三)骨膜下骨樣骨瘤通常表現為骨附近的軟組織腫塊,最常見于股骨頸的內面及手和足。病灶正下方的骨骼有扇形區域,系由壓迫萎縮或骨吸收所致。病灶接近關節時,無反應性骨生成,但可有關節腫脹,充血和疼痛。表現為急性滑膜炎的特征。關節兩端骨除了明顯脫鈣外,沒有其它改變。有證據表明本病可以自然消退,但必需經很長時間。
局限性骨膿腫病因
局限性骨膿腫通常發生于長骨的干骺端,多見于脛骨、股骨與肱骨。產生局限性膿腫的主要原因是在感染時由于細菌毒力低而機體的抵抗力相對強時感染可被局限于骨的干骺端,形成局限性骨膿腫。
本病多發于青少年,以脛骨下端及上端、橈骨下端等處多見,亦可見于股骨及肱骨。患者多有急性感染史,以后遺留有局限性疼痛。重者可有紅熱、腫脹等局部表現,但少有嚴重者。一般無全身癥狀可有間歇期,并呈急性發作。
病因
目前大多認為局限性骨膿腫是由于細菌栓子通過血循環停留在干骺端,形成局部病灶。當病人抵抗力強或細菌毒力較低時則形成局限性膿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