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表現
本病多為急性發病,少數病例亦可慢性發病。初起,大多起于輕微勞損,甚至睡醒時伸懶腰而發病;或是見于外傷情況下。其臨床表現主要視受壓迫的組織而定。根據影像學上突出位置的不同,本病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中央型、側方型及旁中央型。
1.中央型
以頸髓受壓為主要表現。以前認為此型突出較少見,隨著診斷技術的發展,特別是MRI技術問世之后,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癥已不再少見。因脊髓受壓,可出現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癱瘓以及大小便異常;與此同時,四肢腱反射呈現亢進。病理反射征可顯示陽性,并按突出平面不同而出現感覺減退或消失。
2.側方型
以根性痛為主。主要癥狀為頸痛、活動受限,猶如落枕,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枕部;一側上肢有疼痛和麻木感。在發作間歇期,患者可以毫無癥狀。查體時發現頭頸部常處于僵直位,活動受限。下頸椎棘突及肩胛部可有壓痛。如頭向后并側向患側,頭頂加壓即可引起頸肩痛,并向手部放射。牽拉患側上肢可引起疼痛。感覺障礙因椎間盤突出平面不同而表現各異。
3.旁中央型
除有側方型癥狀和體征外,尚有不同程度單側脊髓受壓癥狀,即Brown-Sequard綜合征。常因發生劇烈的根性疼痛而掩蓋了脊髓壓迫癥。
頸椎間盤突出癥檢查
1.X線檢查
常規拍攝頸椎正位、側位及動力位X線平片。頸椎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受累椎間隙變窄,可有退行性改變。在年輕病例或急性外傷性突出者,其椎間隙可無異常發現,但在頸椎動力性側位片上可見受累節段不穩,并出現較為明顯的梯形變(假性半脫位)。
2.CT檢查
CT檢查對本病的診斷有一定幫助。近年來,不少學者主張采用脊髓造影+CT檢查(CTM)診斷頸椎間盤突出癥,認為CTM對診斷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的價值明顯大于MRI檢查;但也有人認為,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磁共振影像技術,將更有利于患者。
3.MRI檢查
MRI檢查對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其準確率明顯高于CT檢查和脊髓造影。
在MRI片上可直接觀察到椎間盤向后突入椎管內,椎間盤突出成分與殘余髓核的信號強度基本一致。在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者,可見突出椎間盤明顯壓迫頸髓,使之局部變扁或出現凹陷,受壓部位的頸髓信號異常。在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者,可見突出的椎間盤使頸髓側方受壓變形,信號強度改變,神經根部消失或向后移位。
關注"566衛生資格"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2015報名、精華資料、內部資料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