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本:顱內壓增高
一、原因
1、顱腔狹小:
多見于顱骨先天性病變和畸形、顱骨異常增生癥及外傷性顱骨廣泛凹陷性骨折等,都可引起顱腔變小,使腦組織受壓,影響腦的正常發育和生理功能,產生一系列的癥狀和不同程度的顱內壓增高。
2、腦血流量增加:
各種原因引起的二氧化碳蓄積和碳酸血癥;顱內各種血管性疾病如腦動靜脈畸形,血管瘤,腦毛細血管擴張癥,丘腦下部、鞍區或腦干等處血管運動中樞附近受到刺激后所導致的急性腦血管擴張(急性腦腫脹);以及各種類型的嚴重高血壓病等,均可致腦血容量的增加而引起顱內壓增高。
3、顱內占位性病變:
是增加顱內容積,破壞顱腔容量與顱內正常內容物容積之間穩態平衡,導致顱內壓增高的常見原因,顱內血腫和顱內腫瘤是最常見因素,顱內膿腫、顱內肉芽腫及腦寄生蟲病亦不少見。導致顱內壓增高的主要原因是占據不能擴張的有限顱內空間,顱內占位性病變壓迫腦組織,使腦組織移位,或破壞腦組織,導致腦水腫而引起顱內壓增高。
4、腦脊液量增多:
腦脊液在腦室系統和蛛網膜下腔循環通路發生阻塞時,使腦脊液不能發生置換以緩沖顱內病變造成顱內壓增高;同時腦脊液又不斷分泌,必然增加其所占據的顱腔容積而造成顱內壓增高。腦脊液生成過多或腦脊液吸收減少,都會使腦脊液積聚起來,結果引起顱內壓增高。
二、檢查
1、腦脊液檢查 壓力一般均高于200mmH2O,CSF常規化驗檢查多正常。對于顱內壓增高的患者,腰椎穿刺有促使腦疝發生的危險,對于臨床懷疑顱內壓增高,而其他檢查又無陽性發現者,在無后顱窩體征或頸項強直時,可以考慮慎重進行,應在給予脫水劑后進行腰穿密閉測壓為妥。
2、必要的有選擇性的檢查依據可能的病因選擇 血常規、血電解質、血糖、免疫項目檢查,有鑒別診斷意義。
3、對慢性顱內高壓綜合征,頭顱X線平片可發現蝶鞍,尤其是鞍背及前、后床突骨質破壞或吸收;顱骨彌漫性稀疏變薄;腦回壓跡增多和加深。
4、對于那些具有顱內壓增高的客觀體征或神經系統檢查有陽性發現或臨床上高度懷疑顱內壓增高的患者,應早期行CT或MRI檢查。
三、治療
1、病因治療 就是針對引起顱內壓增高的病因進行合理的治療。對于顱內占位或顱內血腫等應采取手術治療;有腦積水者可行腦脊液分流術;針對顱內感染或寄生蟲給予抗感染或抗寄生蟲治療等。同時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腦缺氧及腦代謝障礙,給氧及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以打斷引起腦水腫的惡性循環。
2、降低顱內壓和抗腦水腫 常用藥物:20%的甘露醇250ml快速靜脈滴注,每4~6小時1次;速尿20~40mg,每天靜脈推注2~4次,常與甘露醇交替使用;甘果糖(甘油果糖)注射液250~500ml,每天靜脈滴注2~3次;地塞米松5~10mg,靜脈或肌內注射,2~3次/d,或氫化可的松100mg靜脈滴注,1~2次/d;20%的人血白蛋白10~20g或濃縮干血漿等大分子的膠體靜脈輸入;近期新藥七葉皂甙鈉具有類固醇激素樣作用,適用于顱內壓增高不嚴重者,每次20~40mg,2~3次/d。如顱內壓增高不嚴重,也可口服50%的甘油鹽水、氫氯噻嗪(雙氫克脲噻)及氨苯蝶啶等。
若藥物治療無效或顱內壓增高癥狀不斷惡化,可行腦室穿刺引流術,或施行顳肌下減壓術、大骨瓣減壓術等。
3、控制液體入量、防止快速輸液 每天液體入量一般限制在2000ml左右,應根據患者對脫水藥物的反應、尿量多少、中心靜脈壓及電解質的變化等因素綜合考慮液體的入量及輸液速度。
4、監護病情變化 嚴密觀察患者的主訴、意識狀態、瞳孔大小及生命體征的變化,有條件者可進行持續顱內壓監護。
5、其他 如冬眠低溫治療,可通過降低腦組織的代謝活動,減少耗氧量,防止腦水腫的發生與發展,起到降低顱內壓的作用。但它的效果不明顯,目前已少用。
關注"566衛生資格"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最新資訊、精華資料、內部資料等信息!
衛生資格視頻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微信搜索"566衛生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