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漿脂蛋白代謝
1)采用電泳法將脂蛋白分為α、前β、β及乳糜微粒(CM)四類;或采用超速離心法分為乳糜微粒(CM)、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四類。
(2)各類血漿脂蛋白均由蛋白質、甘油三酯(TG)、磷脂(PL)、膽固醇(Ch)及其酯(CE)等組成。
(3)血漿脂蛋白中的蛋白質部分稱載脂蛋白(apo),至今已分離出20種apo,主要包括apoA、B、C、D、E等5類。主要功能:①結合和轉運脂質,穩定脂蛋白結構。
②調節脂蛋白代謝關鍵酶的活性。
③參與脂蛋白受體的識別。
④參與脂蛋白間脂質交換。
結構研究主要方法
1、確定分子式并計算不飽和度
元素定量分析配合分子量測定;同位素豐度比法;高分辨質譜法(HR-MS)
2、質譜(MS) 確定分子量及計算分子式
常用的有:電子轟擊質譜(EI-MS提供分子離子峰和碎片離子峰);場解析質譜(FD-MS可得到明顯的分子離子峰)等、快原子轟擊質譜(FAB-MS糖和苷分子離子峰、糖和苷元的結構片段); 化學電離(CI),場致電離(FI);電噴霧電離(ESI),適于對熱不穩定化合物。
3、紅外(IR) 分子中價鍵的伸縮及彎曲振動將在光的紅外區域,即4000~400cm-1處引起吸收。測得的吸收圖譜叫紅外光譜
4000~1500特征頻率區,1500~600指紋區
4、紫外(UV)-可見吸收光譜 分子中的電子可因光線照射從基態躍遷至激發態。其中,“π-π*”躍遷以及“n-π*”躍遷可因吸收紫外光及可見光而引起,吸收光譜將出現在光的紫外及可見區域。
對分子中含有共軛雙鍵、α、β-不飽和羰基的結構以及芳香族化合物有意義。
5、核磁共振譜 NMR譜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場中受電磁波的輻射,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吸收一定的能量產生能級的躍遷,即發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頻率對吸收強度作圖所得之圖譜
(1)氫核磁(1H-NMR)可以給出化學位移(δ)、積分面積以及裂分情況(偶合常數(J)),提供質子的類型、數目以及相鄰原子或原子團的信息。
(2)碳核磁(13C-NMR) 化學位移(δ)、異核偶合常數(JCH)及弛豫時間(T1)
噪音去偶譜(COM,也叫全氫去偶或寬帶去偶BBD) 單峰出現
DEPT 不同類型的信號在譜圖上成單峰形式分別向上或向下,信號之間很少重疊。
關注"566衛生資格"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2015報名、精華資料、內部資料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