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組織液生成的因素
在正常情況下,組織液不斷生成,又不斷被重吸收,保持動態平衡,故血量和組織液量能維持相對穩定。如果這種動態平衡遭到破壞,發生組織液生成過多或重吸收減少,組織間隙中就有過多的潴留,形成組織水腫。上述決定有效濾過壓的各種因素,如毛細血管血壓升高和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時,都會使組織液生成增多,甚至引起水腫。靜脈回流受阻時,毛細血管血壓升高,組織液生成也會增加。淋巴回流受阻時,組織間隙內組織液積聚,可導致組織水腫。此外,在某些病理情況下,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一部分血漿蛋白質濾過進行組織液,使組織液生成增多,發生水腫。
組織液的生成
組織液是血漿濾過毛細血管壁而形成的。液體通過毛細血管壁的濾過和重吸收取決于四個因素,即毛細血管血壓(Pc)、組織液靜水壓(Pif),血漿膠體滲透壓(πp)和組織液膠體滲透壓(πif)。其中,Pc和πif是促使液體由毛細血管內向血管外濾過的力量,而πp和Pif是將液體從血管外重吸收入毛細血管內的力量。濾過的力量(即Pc+πif)和重吸收的力量(即πp+Pif)之差,稱為有效濾過壓。單位時間內通過毛細血管壁濾過的液體量V等于有效濾過壓與濾過系數Kf的乘積,即
V=Kf[(Pc+πif)-(πp+Pif)]
濾過系數的大小取決于毛細血管壁對液體的通透性和濾過面積。以圖4-24所設的各種壓力數值為例,可見在毛細血管動脈端的有效濾過壓為1.3kPa(10mmHg),液體濾出毛細血管;而在毛細血管靜脈端的有效濾過壓力為負值,故發生重吸收。總的說來,流經毛細血管的血漿,約有0.5%在毛細血管動脈端以濾過的方式進行組織間隙,其中約90%在靜脈端被重吸收回血液,其余約10%進行毛細淋巴管,成為淋巴液。
生物轉化分兩步
第一步為氧化、還原或水解,是母藥加入極性基因如-OH,使多數藥物滅活,但少數活化變為活性或毒性代謝物,故生物轉化不能稱為解毒過程。
第二步為結合,是母藥或代謝物與內源性物質如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結合。結合物一般極性增加,活性降低或滅活。
關注"566衛生資格"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2015報名、精華資料、內部資料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