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四級結構
具有二條或二條以上獨立三級結構的多肽鏈組成的蛋白質,其多肽鏈間通過次級鍵相互組合而形成的空間結構稱為蛋白質的四級結構。其中,每個具有獨立三級結構的多肽鏈單位稱為亞基。四級結構實際上是指亞基的立體排布、相互作用及接觸部位的布局。亞基之間不含共價鍵,亞基間次級鍵的結合比二、三級結構疏松,因此在一定的條件下,四級結構的蛋白質可分離為其組成的亞基,而亞基本身構象仍可不變。
一種蛋白質中,亞基結構可以相同,也可不同。如煙草斑紋病毒的外殼蛋白是由2200個相同的亞基形成的多聚體;正常人血紅蛋白A是兩個α亞基與兩個β亞基形成的四聚體;天冬氨酸氨甲酰基轉移酶由六個調節亞基與六個催化亞基組成。有人將具有全套不同亞基的最小單位稱為原聚體,如一個催化亞基與一個調節亞基結合成天冬氨酸氨甲酰基轉移酶的原聚體。
某些蛋白質分子可進一步聚合成聚合體(polymer)。聚合體中的重復單位稱為單體,聚合體可按其中所含單體的數量不同而分為二聚體、三聚體……寡聚體和多聚體而存在,如胰島素在體內可形成二聚體及六聚體。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略稱EPSP,是指由興奮性突觸的活動,在突觸后神經元中所產生的去極化性質的膜電位變化。這種去極化超過閾值時,就產生突觸后神經元的興奮,亦即產生動作電位。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
在貓脊髓運動神經元中,刺激對應Ia群的向中纖維時所產生的EPSP在11.5毫秒內達頂點,以后則大致按指數函數下降,10-20毫秒內回到靜息電位水平。這時,突觸下膜在化學遞質作用下,引起細胞膜對Na+、K+等離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 ),導致Na+內流,出現局部去極化電位。
稱此電流為突觸后電流,結果發生膜電位變化,亦即產生EPSP.遞質的作用即離子透性的增大約在1毫秒內結束,以后EPSP將按膜的電時間常數消失。與這種化學傳遞的EPSP相對應,電傳遞的EPSP是因突觸前纖維的動作電流,通過電緊張的結合,流到突觸后神經元而發生的,其時間過程也與動作電位的時間過程大致對應。
特點:
(1)突觸前膜釋放遞質是Ca2+內流引發的;
(2)遞質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釋放出來的;
(3)EPSP是局部電位,而不是動作電位;
(4)EPSP是突觸后膜離子通透性變化所致,與突觸前膜無關。
關注"566衛生資格"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最新資訊、精華資料、內部資料等信息!
衛生資格視頻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微信搜索"566衛生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