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5年衛生資格《主管中藥師》考試強化講義30套
氣的指導診斷與治療
1.診斷方面:中醫診斷學中,四診無一不與氣密切相關。“有諸內者形諸外”(《丹溪心法》),審察五臟之病形,可知真氣之虛實。因此,正氣的盛衰可以從面色、形態、聲音、神志、脈象等方面表現出來。其中以神志和脈象尤為重要。神氣的存亡是生命活動的標志,神以精氣為物質基礎,是臟腑氣血盛衰的外露征象。故曰:“神者,正氣也”(《四診抉微》)。“神氣者,元氣也。元氣完固,則精神昌盛無待言也。若元氣微虛,則神氣微去;元氣大虛,則神氣全去,神去則機息矣”(《景岳全書·傳忠錄·虛實篇》)。故望氣色又可知內臟之盛衰、氣血之虛實、邪氣之淺深。
“寸口者,脈之大會”(《難經·一難》),“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素問·經脈別論》)。故氣之盛衰可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人之元氣為脈之根本,故曰:“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難經·十四難》)。中醫在診斷中,審查“胃氣”如何,是決定疾病順逆、生死的關鍵。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2.治療方面: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取決于邪氣和正氣雙方的矛盾斗爭,正氣在發病上居主導地位。故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因此,治療的基則不外乎扶正和祛邪。祛邪為了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氣者,人之根本也”(《難經·》)。治療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氣,令其和平。氣得其和為正氣,失其和為邪氣。治氣貴在于“調”,這里的“調”,是調和之意,不僅僅是用理氣藥來調暢氣機,而是指通過各種治療方法來調整臟腑的陰陽失調,使機體重新建立陰陽氣血升降出人的動態平衡,即“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可見氣一元論對治療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疾病復發概念
復發,又名復病、再發,是指即將痊愈或已經痊愈的疾病再度發作。
復發是疾病過程連續性的特殊表現形式,其特點是原有病變經過一段“靜止期”后再度活躍,即機體內原有的病因尚未完全消除,在一定條件下重新發作。復發的病機是正氣漸復但尚薄弱,邪氣雖除而余邪未盡,邪正相爭近乎停止,機體氣血陰陽趨向正常。此時一旦出現損傷正氣或助長邪氣的條件,便易于打破邪正相安之勢,于是邪勢復盛而舊病復發。因此,積極徹底地治療疾病和注意病后調養以培補正氣,可以減少和防止疾病的復發。
風寒束肺病癥
風寒束肺證是指外感風寒,肺氣被束所表現的證候。
主要臨床表現:咳嗽,痰稀色白,微惡寒,輕度發熱,無汗,鼻塞流清涕,舌苔白,脈浮緊。
病機分析:外感風寒,肺氣被束夫宣故咳嗽,寒屬陰,故痰稀色白,鼻為肺竅肺氣失宣,鼻不通氣故鼻塞流清涕。邪犯肺衛,衛氣被遏則微惡寒,正氣抗邪故輕度發熱,毛竅郁悶故無汗,苔白,脈浮緊為風寒襲表之癥。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主要與風寒表證和寒邪客肺相鑒別。風寒表證與本證均系外感引起,均為新病,所不同的是本證肺部癥狀突出,寒邪束肺為主。
束肺和犯肺還有一點區別,犯肺僅咳嗽痰多,而束肺則咳聲不爽,鼻塞無汗,氣機被束。寒邪客肺詳見于下,特點是表證不明顯,不似本證。
辨證注意點:應有兩條:
①風寒表證;
②肺部癥狀突出,且有咳聲不爽等肺氣被束的特征。
關注"566衛生資格"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2015報名、精華資料、內部資料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