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
1.四氣包括寒熱溫涼。
2.寒涼藥多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
3.溫熱藥多具有溫里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
4.真寒假熱證用熱藥治療,真熱假寒證用寒藥治療。
5.“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
中藥藥性理論-五味
1.辛:散、行。即發散、行氣行血。如蘇葉。
2.甘:補、和、緩。即補益、和中、調和藥性、緩急止痛。如人參、熟地、飴糖、甘草。
3.酸(澀):收、澀。即收斂、固澀。
4.苦:泄、燥、堅。即清泄火熱(如黃芩)、泄降氣逆(如杏仁、半夏)、通泄大便(如大黃)、燥濕(如黃連)、堅陰(瀉火存陰)(如知母、黃柏)。
5.咸:下、軟。即瀉下通便、軟堅散結。
6.淡:滲、利。即滲濕利小便。如薏苡仁、茯苓等。淡附于甘,故只言五味,不說六味。
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與四氣五味:
辛甘,溫熱多為升浮藥,如麻黃、升麻、黃芪;
酸苦咸,寒涼多為沉降藥,如大黃、芒硝、山楂。
2.“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子皆降,蒼耳獨升”
3.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瘡,宣肺止咳,溫里散寒等作用的多為升浮藥;具有清熱瀉火,瀉下通便,利水滲濕,重鎮安神,斂肺止咳等作用的多為沉降藥。
4.利用升降浮沉指導用藥的原則:順病位,逆病勢。
歸經
1.歸經理論是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
2.同為熱證,但肺熱、心火、胃火、肝火的治療用藥則不同。肺熱咳喘用桑白皮、地骨皮來瀉肺平喘。胃火牙痛用石膏、黃連來清泄胃火。心火亢盛導致心悸失眠,則用朱砂、丹參等清心安神。肝熱目赤則用夏枯草、龍膽草來清肝明目。
3.同為頭痛,羌活治太陽經頭痛;葛根治陽明經頭痛;柴胡治少陽經頭痛;吳茱萸治厥陰經頭痛(顛頂頭痛);細辛治少陰經頭痛。
中藥的配伍
1.單行:單用一味藥來治療某種病。如獨參湯。
2.相須:兩種功效相似的藥物聯用,增強原有療效。如麻黃配桂枝、附子配干姜。
3.相使:輔藥能提高主藥的療效。如枸杞子配菊花。
4.相畏:A藥的毒副作用能被B藥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甘遂畏大棗。
5.相殺:C藥能消除D藥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殺半夏、防風啥砒霜毒、麝香殺杏仁毒。
6.相惡:E藥能破壞F藥的功效。如人參惡萊菔子。
7.相反: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劇烈的毒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貝母反烏頭等。“十八反”“十九畏”為相反配伍。
相關推薦:
2022衛生資格考試大綱 | 衛生資格考試教材 | 經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