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機
病機,即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理。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與患病機體的體質強弱和致病邪氣的性質密切相關。病邪作用于人體,機體的正氣必然奮起抗邪,從而形成正邪相爭,破壞了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或使臟腑、經絡的功能失調,或使氣血功能紊亂,從而產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種多樣的病理變化。因此盡管疾病的種類繁多,臨床征象錯綜復雜,但從總體來說,總離不開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等病機變化的一般規律。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的抗病能力與致病邪氣相互斗爭中所發生的盛衰變化。這種斗爭,不僅關系著疾病的發生,而且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展和轉歸,同時也影響著病證的虛實變化。
(一)邪正盛衰與病邪出入
病邪出入,是指在疾病過程中,由于正氣與邪氣的盛衰變化,影響病勢輕重演變的趨勢。病勢趨向于輕者為出,反之病勢趨向于重者為入。
1.表邪入里
表邪入里,是指外邪侵犯人體肌表之后,由表傳里,影響臟腑氣血的病理演變過程。此過程常常是由于感邪較重,或邪氣的致病性較強;也有的是由于人體正氣虛,無力抗邪所致。如感受六淫邪氣,邪氣在表不解,若邪氣過甚或治療失誤,導致邪氣深入;或外感寒濕邪氣,郁滯日久,病邪化熱入里,形成里熱病變,這就是病邪入里的表現。
2.里邪出表
里邪出表,是指病邪原本在臟腑等較深的部位,由于正氣積極抗邪,病邪由里達表的病理過程。此過程常常是由于疾病過程中,正氣恢復,抗邪有力的結果。如溫熱病,高熱煩渴、胸悶喘促,稍后則汗出而熱解,或斑疹、白 透發于外,疾病逐漸向愈,這就是里邪出表的表現。
(二)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在疾病的發展變化過程中,正氣和邪氣這兩種力量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發生著消長盛衰的變化。隨著體內邪正的消長盛衰,形成了病證的虛實變化。所以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1.實證
是指在疾病過程中,邪氣亢盛為主,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也就是說,致病邪氣的毒力和機體的抗病能力都比較強,邪氣雖盛而機體的正氣未衰,邪正斗爭劇烈。實證常見于外感六淫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滯留于體內而引起的病證。
臨床常見表現有壯熱、狂躁、聲高氣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脈實有力等。
2.虛證
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正氣不足為主,是以正氣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也就是說,機體的氣、血、津液和經絡、臟腑等生理機能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正氣對抗致病邪氣的斗爭,難以出現較劇烈的病理反映。虛證多見于素體虛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種慢性病證。
臨床常見表現有神疲體倦、面容憔悴、心悸氣短、自汗、盜汗,或五心煩熱,或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
邪正的消長盛衰,不僅可以產生單純的虛或實的病理變化,在某些長期的、復雜的疾病中,往往還可以見到虛實錯雜的病理反映。虛實錯雜證是指患者同時具有正虛和邪盛兩方面特點的病理反映。
病機的或實或虛,在臨床上均有一定的征象可循。但必須指出,臨床上的征象,僅僅是疾病的現象,在一般情況下,疾病的現象與本質相一致,可以反映病機的虛或實;但在特殊情況下,疾病的現象與本質不完全一致,往往會出現與疾病本質不符的許多假象,這些假象是不能反映病機的虛或實的,因而有“至虛有盛候”的真虛假實證和“大實有羸狀”的真實假虛證。
(三)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疾病的轉歸,實質上取決于邪正的消長盛衰:正勝邪退,則疾病趨向于好轉和痊愈;邪勝正衰,則疾病趨向于惡化,甚則導致死亡。
1.正勝邪退
正勝邪退,是指在邪正消長盛衰的發展過程中,疾病向好轉和痊愈方面轉歸的一種結局,也是在許多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轉歸。這是由于患者的正氣比較充盛,抗邪能力較強;或及時地得到了正確的治療,邪氣難以進一步發展,進而促使病邪對機體的作用消失或終止,機體的病理性損害逐漸得到修復,疾病即告痊愈。
2.邪勝正衰
邪勝正衰,是指在邪正消長盛衰發展過程中,疾病向惡化甚至死亡方面轉歸的一種結局。這是由于機體的正氣虛弱,或邪氣熾盛,機體抗御病邪的能力日趨低下,不能制止邪氣的進一步發展,機體受到的病理性損害日趨嚴重,則病情趨向惡化和加劇。若正氣衰竭,邪氣獨盛,則生命活動亦告終止而死亡。
此外,在邪正消長盛衰的過程中,若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勢均力敵,出現邪正相持或正虛邪戀,邪去而正氣不復等情況,則常常是許多疾病由急性轉為慢性,或留下某些后遺癥,或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衛生資格視頻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微信搜索"考試吧衛生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