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細胞的組成
1.白細胞的敘述,錯誤的是
A、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總數為(3.5~5.0)×109/L
B、總數中,淋巴細胞占20%~40%
C、總數中,單核細胞占3%~8%
D、總數中,嗜酸性粒細胞占0.5%~5%
E、總數中,中性粒細胞占50%~70%
參考答案: A
解析: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細胞數是4.0×109~10.0×109/L,其中中性粒細胞占50%~70%,淋巴細胞占20%~40%,單核細胞占3%~8%,嗜酸性粒細胞0.5%~5%,嗜堿性粒細胞0%~1%。
2.與紅細胞沉降率密切相關的因素是
A、滲透脆性
B、疊連現象
C、黏滯性
D、氧合作用
E、溫度
參考答案: B
解析:紅細胞懸浮穩定性之所以不同,關鍵在于紅細胞是否容易發生疊連現象。所謂紅細胞疊連,是指許多紅細胞彼此以凹面相貼,重疊在一起。這樣疊起來的紅細胞,與血漿接觸的總面積減少,而單位面積的重量增加,于是沉降加快。
3.中性粒細胞的主要功能是
A、產生細胞因子
B、參與過敏反應
C、產生抗體
D、吞噬外來微生物
E、產生慢反應物質
參考答案: D
解析:中性粒細胞具有變形運動和吞噬能力,可吞噬和清除入侵體內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異物,并將其消化分解。當體內有急性炎癥時,白細胞總數增多和中性粒細胞的百分數增高。
4.紅細胞的敘述錯誤的是
A、主要功能是運輸O2和CO2
B、維持雙凹圓碟形不需消耗能量
C、含多種緩沖對,具有較強的緩沖能力
D、我國正常成年男性數量(4.5~5.5)×1012/L
E、我國正常成年女性數量(3.5~5.0)×1012/L
參考答案: B
解析:紅細胞保持雙凹圓碟形需要消耗能量。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運輸O2和CO2;紅細胞運輸O2的功能是靠細胞內的血紅蛋白實現的。此外,紅細胞含有多種緩沖對,對血液中的酸、堿物質有一定的緩沖作用。
5.不屬于血小板釋放的物質是
A、5-羥色胺
B、ADP和ATP
C、Ca2+
D、血栓素A2
E、凝血酶原
參考答案: E
解析:黏附于損傷處的血小板釋放5-羥色胺、TXA2等縮血管物質,引起血管收縮。血管局部受損紅細胞釋放的ADP及局部凝血過程中生成的凝血酶,均可使血小板活化而釋放內源性ADP及TXA2,促使血小板發生不可逆的聚集,粘著在已粘附固定于內皮下膠原上的血小板上,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將傷口堵塞,達到初步止血。血管受損也啟動凝血系統,在局部迅速發生血液凝固,達到永久性止血。
6.A、疊連
B、凝集
C、粘連
D、聚集
E、凝固
第1題紅細胞互相于凹面相貼稱為
參考答案: A
解析:由于許多紅細胞能較快地互相以凹面相貼,形成一疊紅細胞,稱為疊連。
第2題血小板可彼此黏著的現象稱為
參考答案: D
解析:血小板可彼此黏著的現象稱為聚集。
第3題血液由溶膠狀態變為凝膠狀態稱為
參考答案: E
解析:血液由溶膠狀態變為凝膠狀態稱為凝固。
7.不屬于紅細胞特性的是
A、懸浮穩定性
B、可塑性
C、趨化性
D、滲透脆性
E、通透性
參考答案: C
解析:紅細胞具有可塑變形性、懸浮穩定性和滲透脆性。紅細胞膜的通透性,正常紅細胞膜對物質的通透性具有選擇性。
8.血小板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成受EPO的調節
B、衰老的血小板在骨髓中被破壞
C、進入血液的血小板平均壽命為7~14小時
D、正常成人血液中數量為(100~300)×109/L
E、由成熟的單核細胞胞漿裂解脫落而生成
參考答案: D
解析:正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數量為100×109~300×109/L。
9.血小板的止血功能,錯誤的是
A、釋放
B、沉淀
C、收縮
D、吸附
E、黏附
參考答案: B
解析:血小板的生理性止血作用取決于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它包括:①粘附②釋放③聚集④收縮⑤吸附。
10.人體主要的造血原料是
A、維生素B12
B、葉酸
C、蛋白質和鐵
D、維生素B12和鐵
E、葉酸和鐵
參考答案: C
解析:蛋白質和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而葉酸和維生素B12是紅細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質。
11.正常情況下,成年男性的紅細胞的正常值是
A、5.0×1013/L
B、5.0×1010/L
C、5.0×1012/L
D、5.0×1011/L
E、5.0×109/L
參考答案: C
解析:我國成年男性紅細胞的數量為4.5×1012~5.5×1012/L,女性為3.5×1012~5.0×1012/L。
12.在0.4%NaCl溶液中紅細胞的形態變化是
A、紅細胞沉降速率加快
B、紅細胞疊連
C、紅細胞皺縮
D、出現溶血
E、無明顯變化
參考答案: D
解析:紅細胞膜對低滲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隨著溶液滲透壓的逐漸下降,進入紅細胞內的水分子也逐漸增多,紅細胞開始膨脹直至破裂發生溶血。正常人的紅細胞一般在0.42%NaCl溶液中開始出現溶血,在0.35%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
相關推薦:
2022衛生資格考試大綱 | 衛生資格考試教材 | 經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