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醫:
本病與中醫學“胸痹”、“心痛”相類似,可歸屬于“猝心痛”、“厥心痛”等范疇。
一、中醫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年老體衰等因素有關,多種因素交互為患,引起心脈失養、心脈不暢 而發為本病。
本病主要病機為心脈痹阻 。病位在心, 涉及肝、脾、腎 等臟。病性總屬本虛標實,虛為氣虛、陰虛、陽虛 而心脈失養,以心氣虛為常見;實為寒凝、氣滯、痰濁、血瘀 痹阻心脈,而以血瘀 為多見。
若病情進一步發展,瘀血閉阻心脈,則心胸猝然大痛,痛不可自止,而發為真心痛;如心陽阻遏,心氣不足,鼓動無力,可發為心動悸,脈結代;若心腎陽虛,水邪泛濫,可出現喘咳、水腫。
二、中醫辨證論治
1.心血瘀阻證
證候:胸痛較劇,如刺如絞,痛有定處,入夜加重 ,伴有胸悶,日久不愈,或因暴怒而致心胸劇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絡脈青紫迂曲,脈弦澀或結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2.痰濁內阻證
證侯:胸悶痛如窒,氣短痰多,肢體沉重,形體肥胖 ,納呆惡心,舌苔濁膩,脈滑。
治法:通陽泄濁,豁痰開痹。
方藥: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滌痰湯。
3.陰寒凝滯證
證候:猝然胸痛如絞 ,天冷易發,感寒痛甚 ,形寒,甚則四肢不溫,冷汗自出,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心悸短氣,舌質淡紅,苔白,脈沉細或沉緊。
治法:辛溫通陽,開痹散寒。
方藥: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加減。
4.氣虛血瘀證
證候:胸痛隱隱,時輕時重 ,遇勞則發,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心悸自汗,舌質淡暗,胖有齒痕,苔薄白,脈緩弱無力或結代。
治法:益氣活血,通脈止痛。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
5.氣陰兩虛證
證候:胸悶隱痛,時作時止 ,心悸氣短,倦怠懶言 ,頭暈目眩,心煩多夢,或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細弱無力或結代。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方藥:生脈散合炙甘草湯。
6.心腎陰虛證
證候:胸悶痛或灼痛 ,心悸盜汗,虛煩不寐,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沉細數。
治法:滋陰益腎,養心安神。
方藥:左歸丸加減。
7.心腎陽虛證
證候:心悸而痛,胸悶氣短,甚則胸痛徹背 ,心悸汗出,畏寒肢冷,下肢浮腫,腰酸無力,面色蒼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脈沉細或沉微欲絕。
治法:益氣壯陽,溫絡止痛。
方藥:參附湯合右歸丸加減。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