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病
一、定義:妊娠期間,發生與妊娠有關的疾病,稱妊娠病。
妊娠特有疾病——惡阻、子腫、子暈、子癇等;
胎元不固或異常——胎漏、胎動不安、胎萎不長、滑胎、異位妊娠等;
妊娠合并癥——子嗽、子淋等。
二、病因病機
(一)常見病因:
體質因素——稟賦不足、氣血虛弱、陰陽偏勝;
外感邪氣——寒、熱、濕邪為患,毒物所傷;
情志內傷——憂思、郁怒、驚恐;
生活所傷——飲食、勞倦、房勞、外傷
(二)主要病機:
陰血下注子宮,全身陰血偏虛,陽氣偏盛;
胎阻氣機,升降失常,致氣滯、氣逆、痰郁;
腎虛胎元不固,或脾虛胎失所養。
三、治療原則
胎元正常——治病與安胎并舉 (總的治療原則)
辨母病與胎病:因母病動胎,治病則胎安;因胎不安而病母,安胎以卻病。
安胎之具體治法:以辨證為依據,重在補腎、健脾、養血、清熱
胎元異常——下胎益母,勿傷正氣
癥狀、舌脈結合輔助檢查,動態觀察,及時診斷。包括胎殞難留、胎死不下、畸胎、異位妊娠、葡萄胎等。
四、妊娠期用藥特點——治病而無損于胎元
慎重選擇藥物——禁用影響胎元發育之品,慎用可能影響妊娠之藥。
嚴格掌握劑量、療程。
五、妊娠期慎用與禁用藥:
峻下類——大黃、芒硝、巴豆
逐水類——芫花、甘遂、大戟、商陸、黑白丑
通利類——麝香、牛膝、皂角、王不留行、苡仁、茅根、冬葵子
破瘀類——桃仁、紅花、三棱、莪術、乳香、沒藥、澤蘭、益母草、當歸尾、 干漆、虻蟲、蠐螬、水蛭、土鱉蟲
有毒類——生附子、生烏頭、生半夏、生南星、馬錢子、蜈蚣、兩面針、雄黃
催吐類——常山、藜蘆
其 他——鴉膽子、九里香、漏蘆
六、西藥:
抗菌素:喹諾酮類、氨基糖甙類、四環素類、磺胺類、硝咪唑類
激素:皮質激素、性激素
抗腫瘤藥
其他:抗焦慮藥、某些降壓、鎮靜、利尿、抗凝劑、抗組胺藥等。
七、妊娠惡阻:妊娠早期出現惡心嘔吐,頭暈厭食,惡聞食味,甚則食入即吐者,稱妊娠惡阻。
1、特點:妊娠6-12周多見, 嘔吐,進食減少或不能進食。
2、早孕反應——妊娠早期擇食,納差,晨起輕微惡心,或嘔吐清涎,頭暈倦怠。
3、病因病機: 沖氣上逆,胃失和降
八、診斷要點
1、病史——停經(結合脈象、妊娠試驗以確定妊娠)
2、癥狀——惡心嘔吐、厭食,甚可失水、酸中毒
3、檢查——HCG、尿酮體、CO2結合力、B超、電解質、肝、腎功能等。
九、辨證論治
辨嘔吐物性狀:
口淡、嘔吐清涎——脾胃虛弱
口中淡膩、嘔吐痰涎——脾虛痰濕中阻
口苦、嘔吐酸水或苦水——肝胃不和
干嘔或嘔吐血性物——氣陰兩傷
十、治療大法: 調氣和中,降逆止嘔
1、脾胃虛弱
婦科證候:妊娠早期惡心,嘔吐食糜和清涎,口淡,納呆,脘悶,神疲。
舌 脈: 舌淡苔白,脈細滑無力。
治 法: 健胃和中,降逆止嘔。
方 藥: 香砂六君子湯
四君子湯 + 法夏 陳皮 木香 砂仁
挾痰飲:嘔吐痰涎,頭暈頭重,胸悶氣短,口淡而粘膩,納呆,舌苔厚膩。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嘔。
方藥:小半夏加茯苓湯
法夏 茯苓 生姜 加:白術 砂仁 陳皮 蘇梗
2、肝胃不和
婦科證候:妊娠期惡心,嘔吐酸水、苦水,口苦,食少,頭暈頭脹,噯氣,胸脅脹痛,煩渴。
舌 脈: 舌紅苔黃,脈弦滑。
治 法: 清肝和胃,降逆止嘔。
方 藥: 橘皮竹茹湯,或加味溫膽湯加枇杷葉、竹茹、烏梅。
重癥:氣陰兩傷
婦科證候:妊娠期嘔吐不止,嘔血樣物或血絲,口氣酸腐,渴不欲飲,飲食難進,神疲肢軟。
舌 脈:舌紅苔少,脈細數無力。
治 法:益氣養陰,和胃止嘔。
方 藥:生脈散++增液湯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生地 玄參 麥冬
胎元不固主要病機:沖任損傷,胎元不固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