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醫內科學】癇病七情失調主要責之于()
A.喜
B.怒
C.悲憂
D.思
E.驚恐
學員提問:為什么?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E.
癇病七情失調主要責之于驚恐。驚則氣亂,恐則氣下,造成氣機逆亂,進而損傷肝腎,致使陰不斂陽而生熱生風,易致癲癇發作。
本題答案選E.
12、【中醫兒科學】小兒泄瀉的病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
A.風
B.寒
C.熱
D.濕
E.食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D?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D.
感受外邪小兒臟腑嬌嫩,肌膚薄弱,冷暖不知自調,易為外邪侵襲而發病。外感風、寒、暑、濕、熱邪均可致瀉,唯無燥邪致瀉之說,蓋因脾喜燥而惡濕。其他外邪則常與濕邪相合而致瀉,故前人有“無濕不成瀉”、“濕多成五瀉”之說。由于氣候的因素,一般冬春多為風寒(濕)致瀉,夏秋多暑濕(熱)致瀉。小兒暴瀉以濕熱瀉最為多見。
故本題答案選D.
13、【針灸學】下列各項中,論述錯誤的是()
A.任脈別絡散布于腹部
B.督脈別絡散布于頭部
C.脾之大絡散布予全身
D.大腸經之絡脈走向肺經
E.心經絡脈走向小腸經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C?
答案與解析:本題答案為C.
脾的大絡,名曰大包,散布于胸脅部。《靈樞?經脈》:“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該脈從淵腋穴(膽經)下三寸的大包穴處分出,散布在胸脅部。病變時,實則渾身盡痛;虛則全身關節松弛無力。
本題答案選C.
14、【中醫基礎理論】五行學說認為病情較輕的色脈關系是()
A.色與脈的五行屬性相同
B.色與脈的五行屬性相生
C.客色勝主色
D.色與脈的五行屬性相克
E.以上均非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B呢?
答案及解析:本題答案為B.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系來判斷疾病的預后。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后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后良好。即色與脈的相生關系則為順,色與脈的相克關系則為逆。
故本題答案選B.
15、【中醫診斷學】舌苔薄黃者屬()
A.上焦熱盛
B.濕熱盛
C.胃腸有熱
D.風熱表證
E.熱盛津傷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D?
答案及解析:本題答案為D.
觀察舌苔的厚薄,能幫助了解病邪的輕重及病情的進退。一般說,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較輕者,舌苔多薄;而病邪傳里,病情較重,或內有食飲痰濕積滯者,則舌苔多厚。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輕轉重,為病進;而由厚變薄,則表示邪氣得以內消外達,病情由重變輕,多屬病退。
黃苔,為熱邪熏灼所致,故主熱證。一般來講,苔色越黃,反映熱邪越重,淡黃為熱輕,深黃為熱重,焦黃為熱結。黃苔又主里證,故外感病,苔由白轉黃者,為表邪入里化熱的征象。由于黃苔主熱主里,因此黃苔又常與紅絳舌并見。若舌淡胖嫩而見苔黃滑潤者,則應考慮陽虛水濕不化。
由以上兩點分析可知,正確答案選D.風熱表證,符合熱證和表證。
上焦熱盛可見苔黃,胃腸有熱可見苔黃燥,兩者均不是出現苔薄黃。
故本題答案選D.
16、【中藥學】黃連具有的功效是()
A.既能清熱瀉火,又能生津潤燥
B.既能清熱瀉火,又能除煩止渴
C.既能清熱瀉火,又能瀉下攻積
D.既能清熱燥濕,又能瀉肝火
E.既能清熱燥濕,又能瀉火解毒
學員提問:為何選C?
答案及解析:本題答案選C.
黃連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脾、胃、膽、大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應用舉例】
1.濕熱痞滿、嘔吐吞酸。本品大苦大寒,清熱燥濕力大于黃芩,尤長于清中焦濕熱。治濕熱阻滯中焦,氣機不暢所致脘腹痞滿、惡心嘔吐,常配蘇葉用,如蘇葉黃連湯(方出《溫熱經緯》,名見《中醫婦科學》),或配黃芩、干姜、半夏用,如半夏瀉心湯(《傷寒論》);若配石膏用,可治胃熱嘔吐,如石連散(《仙拈集》);若配吳茱萸,可治肝火犯胃所致脅肋脹痛、嘔吐吞酸,如左金丸(《丹溪心法》);若配人參、白術、干姜等藥用,可治脾胃虛寒,嘔吐酸水,如連理湯(《癥因脈治》)。
2.濕熱瀉痢。本品善去脾胃大腸濕熱,為治瀉痢要藥,單用有效。若配木香,可治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后重,如香連丸(《兵部手集方》);若配葛根、黃芩等藥用,可治濕熱瀉痢兼表證發熱,如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論》);若配烏梅,可治濕熱下痢膿血日久,如黃連丸(《外臺秘要》)。
故本題答案選C.
17、【中醫內科學】某患者發熱,熱勢較低,頭暈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寧,面色少華,唇甲色淡,舌質淡,脈細弱。辨證應屬()
A.陰虛發熱證
B.氣虛發熱證
C.血虛發熱證
D.血瘀發熱證
E.氣郁發熱證
學員提問:為什么不選B?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C.
氣虛發熱的表現為發熱,熱勢或低或高,常在勞累后發作或加劇,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本題中的患者不具備氣虛發熱患者的典型表現,即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自汗,易于感冒;而具備血虛發熱患者的典型表現,即面色少華,唇甲色淡。
本題答案選C不選B.
18、【中醫兒科學】小兒汗證常見于()
A.6月以內的嬰兒
B.5歲以內的小兒
C.3歲以內的小兒
D.1歲以內的小兒
E.10歲以內的小兒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B?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B.
小兒5歲以內(新生兒期例外)由于代謝旺盛、活潑好動,出汗常比成人量多。身體虛弱的小兒在白天過度活動,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但深睡后汗逐漸消退。
故本題答案選B.
19、【針灸學】督脈別絡的分布是()
A.從鳩尾分出散布于背部
B.從鳩尾分出散布于腹部
C.從鳩屬分出散布于胸部
D.從長強分出散布于頭部
E.從長強分出散布于腹部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D?
答案與解析:本題答案為D.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計15條,稱為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的別絡均從本經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絡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經脈,即陰經別絡于陽經,陽經別絡于陰經。
任脈的別絡從鳩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脈的別絡從長強分出后散布于頭,左右別走足太陽經;
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脅。
本題答案選D.
20、 【中醫基礎理論】導致實寒證的陰陽失調是()
A.陽偏勝
B.陽偏衰
C.陰偏勝
D.陰偏衰
E.陽勝陰病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C,其它選項怎么解釋?
答案及解析:本題答案為C.
陽偏勝——實熱證;陽偏勝,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陽氣病理性偏盛、機能亢奮、機體反應性增強、熱量過剩的病理狀態。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證。
陽偏衰——虛寒證;陽偏衰,即是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機體反應性低下,代謝活動減退,熱量不足的病理狀態。陽虛不能制約陰而致的虛寒證。
陰偏勝——實寒證;陰偏勝: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陰邪偏盛,機能障礙,以寒象為主的病理狀態。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證。如形寒肢冷、舌淡面白等。
陰偏衰——虛熱證;陰偏衰,即是陰虛,是指機體的精、血、津液等陰液虧耗,其滋養、寧靜的作用減退。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液不足及滋養、寧靜功能減退,以及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
故本題答案選C.
編輯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