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2)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3)管理的普遍性與目的性。
2、管理的對象:(1)人;(2)財;(3)物;(4)時間;(5)信息。
3、管理的方法:(1)行政方法;(2)經濟方法;(3)法律方法;(4)思想教育方法;(5)社會心理學方法。
4、管理的職能:(1)計劃職能(首要);(2)組織職能(重要);(3)人員管理;(4)領導職能;(5)控制職能。
5、護理部根據(jù)護理專業(yè)的發(fā)展變化及時調整工作模式,遵循的動態(tài)管理原則是彈性原則。
6、護理管理的特點:(1)廣泛性;(2)綜合性;(3)獨特性。
7、護理管理的發(fā)展趨勢:(1)管理思想的現(xiàn)代化;(2)管理體制的合理化;(3)管理人才的專業(yè)化;(4)管理方法的科學化;(5)管理手段的自動化;(6)護理管理的內容趨向合理化。
8、中國古代管理思想:(1)社會管理思想;(2)系統(tǒng)管理思想;(3)戰(zhàn)略管理思想;(4)用人思想。
9、西方管理理論的發(fā)展三階段:(1)古典管理學階段(19世紀末~1930年);(2)行為科學階段(1940~60);(3)科學管理階段(60后)。
10、古典管理理論包括:(1)科學管理理論創(chuàng)始人泰勒科學管理之父;(2)管理過程理論法國人法約爾管理過程之父;(3)行政組織理論韋伯。
11、行為科學理論包括:(1)人際關系學說:梅奧;(2)人性理論-X理論與Y理論:美國,麥格雷戈,1957;(3)群體力學理論:德國,庫爾特·盧因,1944。提出人是“社會人”,不僅僅是“經濟人””的理論是梅奧的人際關系學說。
12、現(xiàn)代管理原理包括:(1)系統(tǒng)原理;(2)人本原理;(3)動態(tài)原理;(4)效益原理。
13、系統(tǒng)的特性:(1)整體性;(2)目的性;(3)相關性;(4)層次性;(5)環(huán)境適應性。
14、系統(tǒng)管理的原則:(1)整分合原則;(2)反饋原則。
15、人本原理對應的原則:(1)能級原則;(2)動力原則;(3)參與管理原則。
16、“5W1H”指的是:(1)預生決定做什么what;(2)論證為什么要做why;(3)確定何時做when;(4)何地做where;(5)何人做who;(6)如何做how。
17、計劃工作的重要性:(1)有利于減少工作中失誤;(2)有利于明確上作同標;(3)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4)有利于控制工作。
18、計劃的類型:(1)按時間劃分(長期計劃;中期計劃;短期計劃);(2)按計劃的規(guī)模劃分(戰(zhàn)略性計劃;戰(zhàn)術性計劃);(3)按計劃的內容分(綜合計劃:專項計劃);(4)按計劃的表現(xiàn)形式分(目的或任務;目標;策略;政策;規(guī)程;規(guī)則;規(guī)劃;預算)。
19、計劃工作的原則:(1)系統(tǒng)性原則;(2)重點原則;(3)創(chuàng)新原則;(4)彈性原則;(5)可考核性原則。
20、計劃的步驟:(1)評估形勢;(2)確定目標;(3)考慮制定計劃的前提條件;(4)發(fā)展可選方案;(5)比較各種方案;(6)選定方案;(7)制定輔助計劃;(8)編制預算。
21、目標管理的特點:(1)員工參與管理;(2)以自我管理為中心;(3)強調自我評價;(4)重視成果。
22、目標管理的基本程序:(1)計劃階段(制定高層管理目標;重新審議組織結構和職責分工;確定下級和個人的分目標;協(xié)議授權);(2)執(zhí)行階段(咨詢指導;調節(jié)平衡;反饋控制);(3)檢查評價(考評成果;獎懲兌現(xiàn);總結經驗)。
23、目標管理在護理管理工作應用中的注意事項:(1)宣傳教育;(2)目標明確恰當;(3)有指導及咨詢管理體系;(4)嚴格控制。
24、時間管理的基本程序:(1)評估;(2)計劃;(3)實施;(4)評價。
25、目標管理的基本精神是以自我管理為中心。
26、時間管理的方法:(1)ABC時間管理法(列出目標;目標分類;排列順序;分配時間;實施;記錄;總結);(2)四象限時間管理法;(3)記錄統(tǒng)計法。
27、時間管理的策略:(1)消耗時間的計劃化、標準化及定量化;(2)充分利用白己的最佳工作時間;(3)保持時間利用的連續(xù)性;(4)學會授權;(5)學會拒絕;(6)善于應用助手。
28、決策的類型有:(1)按決策的重要性分(戰(zhàn)略決策;戰(zhàn)術決策);(2)按決策的重復性分(程序化決策:非程序化決策);(3)按決策的確定性分(確定型決策:不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4)按決策的主體不同分(個人決策;團體決策)。
29、決策的步驟:(1)確立問題;(2)確定目標;(3)擬訂方案;(4)方案評估;(5)方案選擇;(6)方案實施;(7)追蹤評價。
30、團體決策的方法:(1)頭腦風暴法;(2)思維共振法;(3)名義集體決策法;(4)德爾菲法;(5)電子會議法。
31、一般制定組織長期計劃的人是高層管理者。
32、制定計劃時必須要有一定彈性指的是彈性原則。
33、計劃工作必須堅持以目標為導向指的是可考核性原則。
34、屬于目標管理計劃階段的內容的是協(xié)議授權。
35、屬于目標管理檢查評價的內容的是獎罰兌現(xiàn)。
36、計劃工作的實質是確定目標和實現(xiàn)目標的途徑。
37、組織的類型:(1)正式組織;(2)非正式組織。
38、組織結構的基本類型:(1)直線型結構(結構簡單,命令統(tǒng)一;責權明確;聯(lián)系便捷,易適應環(huán)境變化:管理成本低);(2)職能型組織結構;(3)直線-參謀型組織結構;(4)分部制組織結構;(5)委員會;(6)其他組織結構。
39、組織設計的原則:(1)目標統(tǒng)一的原則;(2)分工協(xié)作的原則;(3)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則;(4)最少層次的原則;(5)責權一致的原則;(6)集權分權相結合的原則;(7)穩(wěn)定性與適應性相結合。
40、組織設計的要求:(1)精簡;(2)統(tǒng)一;(3)高效。
41、組織設計的步驟:(1)確立組織目標;(2)劃分業(yè)務工作;(3)提出組織結構基本框架;(4)確定職責與權限;(5)設計組織的動作方式;(6)決定人員配備;(7)形成組織結構;(8)調整組織結構。
42、組織設計的結果:(1)組織圖;(2)職位說明書;(3)組織手冊。
43、組織文化的特點:(1)文化性;(2)綜合性;(3)整合性;(4)自覺性;(5)實踐性。
44、護理組織文化的建設:(1)易接受性;(2)群眾性;(3)針對性;(4)獨特性。
45、臨床護理的組織方式:(1)個案護理;(2)功能制護理(以工作為中心的護理方式);(3)小組護理(為一組病人提供護理);(4)責任制護理(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由一位責任護士運用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5)綜合護理。
46、人員管理的基本原則:(1)職務要求明確原則;(2)責權利一致原則;(3)公平競爭原則;(4)用人之長原則;(5)系統(tǒng)管理原則。
47、護理人員編設的原則:(1)滿足病人護理需要原則;(2)合理結構原則;(3)優(yōu)化組合原則;(4)經濟效能原則;(5)動態(tài)調整原則。
48、影響護理人員編設的因素:(1)工作量和工作質量;(2)人員素質;(3)人員比例和管理水平;(4)工作條件;(5)政策法規(guī);(6)社會因素。
49、護理人員編設的計算法:(1)按實際工作量計算法;(2)比例定員計算法①高、中、初級比例 一級1:2:8~9 二級1:3:8 三級1:3:6 ②病床與工作人員之比 300張床以下1:1.3~1:1.4 300~500張1:1.4~l:1.5 500張以上1:1.6~1:1.7 ③各類人員的比例 衛(wèi)生技術人員70%~72%; 護理50%、醫(yī)師25%、其它25%; 行政工勤28%~30%、行政管理人員占8%~10%。
50、護理人員排班基本原則:(1)以病人需要為中心,確保24小時連續(xù)護理;(2)掌握工作規(guī)律,保持各班工作量均衡;(3)人員結構合理,確保病人安全;(4)保持公平原則,適當照顧人員的特殊需求;(5)有效運用人力資源,充分發(fā)揮人上專長。
51、護理人員排班的類型:(1)集權式排班;(2)分權式排班;(3)自我排班。
52、影響護理排班的因素:(1)醫(yī)院政策;(2)護理人員素質;(3)護理分工方式;(4)部門的特殊需求;(5)工作時段的特點;(6)排班方法。
53、護理人員排班的方法:(1)每日三班制的排班方法;(2)每日二班制的排班方法。
54、領導的作用:(1)指揮作用;(2)協(xié)調作用;(3)激勵作用。
55、領導的權力:(1)用人權;(2)決策權;(3)指揮權;(4)經濟權;(5)獎罰權。
56、領導的影響力(1)權利性影響力(傳統(tǒng)因素;職位因素;資歷因素);(2)非權力性影響力(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識因素;感情因素)。
57、領導工作的原理:(1)指明目標原理;(2)協(xié)調目標原理;(3)命令一致性原理;(4)直接管理原理;(5)溝通聯(lián)系原理;(6)激勵原理。
58、領導作風理論:(1)專權型;(2)民主參與型;(3)白由放任型。
59、領導生命周期理論:(1)高工作、低關系;(2)高工作、高關系;(3)低工作、高關系;(4)低工作、低關系(最適宜對成熟的護士采取的領導方式)。
60、授權的原則:(1)視能授權;(2)合理合法;(3)監(jiān)督控制;(4)權責對等。
61、授權的步驟:(1)分析、確定什么工作需要授權;(2)選擇授權對象;(3)明確授權的內容;(4)為被授權者排除工作障礙;(5)形成上下溝通渠道;(6)評價授權效果。
62、激勵的過程:(1)洞察需要;(2)明確動機;(3)滿足需要;(4)激勵與反饋、約束相互補充。
63、激勵的理論:(1)需要層次理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2)激勵-保健理論(保健因素,激勵因素);(3)行為改造理論(強化理論,歸因理論);(4)公平理論:(5)期望理論(M=V×E)。
64、激勵藝術包括方面:(1)了解人的真實需要;(2)把握激勵的最佳時機;(3)防止激勵效應弱化。
65、在護理管理中常用的特殊激勵方法:(1)努力促成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2)讓下屬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方法;(3)通過密切接觸激勵下屬;(4)用欣賞的眼光觀察下屬的優(yōu)點;(5)用適當?shù)臏贤ㄟM行激勵;(6)個性化的管理。
66、溝通的過程:(1)信息源;(2)編碼;(3)傳遞信息;(4)解碼;(5)反饋。
67、組織溝通的形式:(1)正式溝通;(2)非正式溝通。
68、組織溝通的作用:(1)聯(lián)系與協(xié)調;(2)激勵;(3)改善人際關系;(4)創(chuàng)新;(5)控制。
69、溝通的障礙:(1)發(fā)送者的障礙①目的不明,導致信息內容的不確定性;②表達模糊,導致信息傳遞錯誤;③選擇失誤,導致信息誤解的可能性增大;④言行不當,導致信息理解錯誤。(2)接收者的障礙①過度加工,導致信息模糊或失真:②知覺偏差,導致對信息理解的偏差;③心理障礙,導致信息的阻隔或中斷;④思想觀念上的差異,導致對信息的誤解。(3)溝通通道的障礙①選擇不適當?shù)臏贤ㄇ?②幾種媒介互相沖突;③溝通渠道過長;④不合理的組織結構。
70、有效溝通的要求:(1)及時;(2)全面;(3)準確。
71、有效溝通的原則:(1)目的明確事先計劃原則;(2)信息明確的原則;(3)及時的原則;(4)合理使用非正式溝通;(5)組織結構完整性原則。
72、有效的溝通方法:(1)創(chuàng)造良好的溝通環(huán)境;(2)學會有效的聆聽;(3)強化溝通能力;(4)增強語言文字的感染力;(5)“韌”性溝通;(6)重視溝通細節(jié)的處理。
73、有效溝通的策略:(1)使用恰當?shù)臏贤ǚ绞?(2)考慮接收者的觀點立場;(3)充分利用反饋機制;(4)以行動強化語言;(5)避免一味說教。
74、溝通中有效實施人文關懷的策略:(1)營造充滿人性、人情味的工作氛圍;(2)塑造良好的形象;(3)正確運用移情技巧;(4)注意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技巧的應用;(5)體現(xiàn)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tǒng)一;(6)體現(xiàn)動機和效果的統(tǒng)一;(7)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提高人文素養(yǎng)。
75、談話的技巧:(1)做好談話計劃;(2)善于激發(fā)下級談話愿望;(3)善于啟發(fā)下屬講真情實話;(4)掌握發(fā)問技巧,善于抓住重要問題;(5)善于運用傾聽的技巧。
76、有效的訓導方法:(1)以平等、客觀、嚴肅的態(tài)度對待下屬;(2)具體指明問題所存;(3)批評對事不對人,不要損害下屬的尊嚴和人格;(4)允許下屬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5)控制討論;(6)對今后如何防范錯誤提出建議,達成共識;(7)對于反復發(fā)生的錯誤,逐步加重處罰。
77、組織會議的技巧:(1)做好會議的計劃工作;(2)善于主待會議(緊扣議題;激發(fā)思維;引導合作;恪守時間);(3)做好會議的組織協(xié)調;(4)做好會議總結。
78、沖突概念的三層含義:(1)必須有對立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2)為取得有限的資源而發(fā)生的阻撓行為;(3)只有當問題被感覺時,才構成真正的沖突。
79、沖突觀念的變遷:(1)傳統(tǒng)觀點;(2)人際關系觀點;(3)相互作用觀點。
80、沖突的分類:(1)根據(jù)內容劃分(目標、認知、感情、程序);(2)根據(jù)影響劃分(建設性、破壞性);(3)根據(jù)范圍劃分(人際、群體、組織間)。
81、沖突過程的五個階段:(1)潛在的對立或不一致;(2)認知和個性化;(3)行為意向;(4)行為;(5)結果。
82、處理沖突的傳統(tǒng)方法:(1)協(xié)商;(2)妥協(xié);(3)第三者仲裁;(4)推延;(5)不予理睬;(6)和平共處;(7)壓制沖突;(8)轉移目標;(9)教育;(10)重組組織。
83、處理沖突的其它方法:(1)確定公止處理沖突的原則;(2)預先處理可能導致沖突的隱患,消除潛在性沖突;(3)明確工作職責和權限;(4)以合作與競爭并重的激勵措施,取代過分強調競爭的做法;(5)明確共同的組織目標;(6)專設仲裁、調解沖突的機構人員;(7)培訓有關人員,提高管理者處理沖突的能力;(8)設立意見箱,建直投訴系統(tǒng)。
84、協(xié)調的作用:(1)減少內耗、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2)增強組織凝聚力的有效途徑;(3)調動員工積極性的重要方法。
85、協(xié)調的原則:(1)目標導向;(2)勤于溝通;(3)利益一致;(4)整體優(yōu)化;(5)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86、協(xié)調的基本要求:(1)及時協(xié)調與連續(xù)性協(xié)調相結合;(2)從根本上解決問題;(3)調動當事者的積極性;(4)公平合理;(5)相互尊重。
87、控制的重要性:(1)在執(zhí)行組織計劃中的保障作用;(2)在管理職能中的關鍵作用(有效管理的五個職能:計劃、組織、人員配備、領導、控制)。
88、控制的類型:(1)前饋控制;(2)同期控制;(3)反饋控制。
89、有效控制的特征:(1)明確的目的性;(2)信息的準確性;(3)反饋的及時性;(4)經濟性;(5)靈活性;(6)適用性;(7)標準合理性;(8)戰(zhàn)略高度;(9)強調例外;(10)多重標準;(11)糾正措施。
90、控制的原則:(1)與計劃相一致的原則;(2)同組織文化相匹配的原則;(3)控制關鍵點原則;(4)直接控制原則;(5)標準合理性原則;(6)追求卓越原則。
91、控制的基本過程:(1)建立標準;(2)衡量績效;(3)糾正偏差。
92、控制的基本方法:(1)預算控制;(2)質量控制;(3)進度控制;(4)目標控制。
93、實施控制應注意的問題:(1)建立完整的護理質量控制系統(tǒng);(2)強調綜合、系統(tǒng)地控制,實行全程質量控制;(3)質量控制應標準化、數(shù)據(jù)化;(4)控制方法應具有科學性、實用性。
94、全面質量管理TQM的含義:(1)強烈地關注顧客;(2)持續(xù)不斷地改進;(3)改進組織中每項工作的質量;(4)精確地度量;(5)向員工授權。
95、持續(xù)質量改進CQT的主要內容:(1)強調顧客的需要,應以誠信來長期維系主顧關系;(2)強調了全員參與,幫助職工掌握各項技能;(3)強調工作指標是動態(tài)的持續(xù)性提高的;(4)強調質量是制造出來的,不需要依賴質檢提高;(5)強調對員工尊重、引導、激勵、授權;(6)強調CQT是對質量持續(xù)、漸進的提高和改進的過程。
96、標準化的幾種表現(xiàn)形式:(1)統(tǒng)一化;(2)規(guī)格化;(3)系列化;(4)規(guī)范化。
97、標準化管理的基本特征:(1)一切活動依據(jù)標準;(2)一切評介以事實為準繩。
98、制定標準的原則:(1)標準明確;(2)預防為主;(3)用數(shù)據(jù)說話;(4)所屬人員參與制定。
99、制定標準的要求:(1)科學;(2)準確;(3)簡明;(4)統(tǒng)一。
100、擬定標準的步驟:(1)調查研究,收集資料;(2)擬定初稿,討論驗證;(3)報批審定,公布實行。
101、PDCA循環(huán)管理步驟:(1)計劃階段①調查分析質量現(xiàn)狀,找出存在問題;②分析調查產生質量問題的原因:③找出影響質量的主要因素;④針對主要原因,擬定對策、計劃和措施。(2)執(zhí)行階段;(3)檢查階段;(4)處理階段。
102、PDCA循環(huán)管理特點:(1)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互相促進;(2)階梯式運行,每轉動一周就提高一步。
103、QUACERS模式重視護理質量的四個方向:(1)做好病人照顧的質量保證;(2)有效掌握醫(yī)療護理照顧的成本效益;(3)做好病人和工作人員的安全措施;(4)滿足工作人員的需求。
104、基礎護理管理的內容:(1)一般護理技術管理;(2)常用搶救技術管理。
105、基礎護理管理的主要措施:(1)加強教育,提高認識;(2)規(guī)范基礎護理工作(制定基礎護理操作規(guī)程;加強培訓、考核:加強檢查、監(jiān)督)。
106、制定操作規(guī)程應遵循的原則:(1)根據(jù)每項技術操作的目的、要求、性質和應該取得的效果來制定;(2)技術操作必須符合人體生理解剖特點,避免增加病人的痛苦:(3)嚴格遵守無菌的原則;(4)必須有利于保證病人的安全;(5)必須有利于節(jié)省人力、物力、時間,使病人舒適,符合科學性原則;(6)文字應簡單明了,便于護士掌握并在臨床推廣。
107、專科護理管理的特點:(1)專業(yè)性強;(2)操作復雜;(3)高新技術多。
108、專科護理的內容:(1)疾病護理;(2)專科一般診療技術。
109、專科護理管理措施:(1)疾病護理管理原則(科學性先進性;適應性可行性;以病人為中心);(2)專科診療技術管理(專科護理技術培訓重點;制定各項專科診療技術規(guī)程)。
110、新業(yè)務、新技術管理:(1)新業(yè)務、新技術的論證;(2)建立審批制度;(3)選擇應用對象;(4)建立資料檔案;(5)總結經驗不斷改進。
111、護理信息管理的內容:(1)護理信息的收集基礎;(2)護理信息的處理。
112、護理信息管理的措施:(1)護理部應組織學習護理信息管理的有關知識和制度,加強對護理信息管理重要性的認識,自覺地參與護理信息管理;(2)護理部應健全垂直護理信息管理體系,做到分級管理,實行護士-護士長-科護士長-護理部主任負責制;(3)加強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知識、新業(yè)務、新技術的學習,提高護理人員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斷和緊急處理能力;(4)各級護理管理人員應及時傳遞、反饋信啟、,經常檢查和督促信息管理工作。
113、醫(yī)療事故分級:(1)一級:造成死亡、重度殘疾的:(2)二級:造成患者中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的;(3)三級:造成患者輕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的;(4)四級: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后果的。
114、常見的護理缺陷:(1)違反護理規(guī)范、常規(guī);(2)執(zhí)行醫(yī)囑不當;(3)工作不認真,缺乏責任感;(4)護理管理不善造成的缺陷。
115、護理人員的質量評價內容:(1)基本素質評價;(2)行為過程評價;(3)行為結果評價;(4)綜合評價。
116、臨床護理活動的質量評價:(1)基礎質量評價(質量控制組織結構、護理單元設施、儀器、護理人員、環(huán)境、各種規(guī)章制度制定及執(zhí)行情況);(2)環(huán)節(jié)質量評價(開展整體護理情況、必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執(zhí)行醫(yī)囑準確率、觀察病情及治療反應、是否以病人為中心、與后勤醫(yī)技部門協(xié)調;(3)終末質量評價。
117、常用評價指標:(1)護理技術操作合格率;(2)基礎護理合格率;(3)特護、一級護理合格率;(4)各種護理表格書寫合格率;(5)一人一針一管執(zhí)行率;(6)常規(guī)器械消毒滅菌合格率。
118、護理質量評價的方法:(1)建立質量管理的機構;(2)加強信息管理;(3)采用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4)常用的評價方式(同級評價,上級評價,下級評價,服務對象評價,隨機抽樣評價等);(5)評價的時間。
119、常用的質量評價統(tǒng)計方法:(1)分層法;(2)調查表法;(3)排列圖法;(4)因果分析圖;(5)控制圖。
120、臨床護理服務評價的注意事項:(1)標準恰當;(2)防止偏向;(3)提高能力;(4)積累資料;(5)重視反饋;(6)加強訓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