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古代社會的發展歷程
1.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制造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2.什么是人類社會?
以生產勞動為基礎,按照各種關系結合在一起的人們的總體。
3.什么是生產力?主要包括哪幾個基本要素?各要素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怎樣?
生產力就是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包括勞動者、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統稱為生產資料。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生產工具是反映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4.什么是生產關系?其具體內容有什么?基礎是什么?
生產關系就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的具體內容有: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消費品)如何分配。
5.原始社會的生產關系有什么特點?是由什么決定的?基礎是什么?
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是:(1)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2)人們在共同勞動中形成了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3)勞動產品平均分配。是由當時極為低下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A是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
6.私有制確立的標志是什么?
土地成為私有財產。
7.什么是階級?階級產生的過程表明了一個什么結論?
就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各種集團。階級產生的過程表明:階級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8.奴隸社會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奴隸制國家的建立。
9.從奴隸制國家產生的過程中可以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10.國家的本質是什么?奴隸制國家的本質是什么?
國家本質上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奴隸制國家是奴隸主階級統治奴隸階級的工具。
11.為什么奴隸制建立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
在奴隸社會,(1)戰俘不再被殺死,而是變成奴隸,這就保存了大量勞動力,(2)奴隸主占有大量奴隸,能組織較大規模的生產。因此,奴隸制建立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2.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是什么?
金屬工具的廣泛應用。
13.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是什么?
文字的出現。
14.奴隸制生產關系有什么特點?
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強制下勞動;奴隸的勞動成果全部被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勉強維持生存的生活資料。
15.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之間的矛盾。
16.為什么在奴隸社會后期,奴隸制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因為奴隸社會后期,奴隸在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極端仇視生產勞動,經常以破壞工具虐待牲畜表示反抗。奴隸主只給奴隸使用粗笨的工具,而且極端鄙視體力勞動。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新式工具的發明和使用,嚴重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
17.人類進入封建社會的標志是什么?
封建制國家的建立。
18.為什么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后,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
在封建制生產關系下,農民的處境與奴隸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自己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一定的生產資料,能較自主地安排生產勞動。因此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在奴隸社會取代封建社會后,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19.封建社會生產力提高的主要標志是什么?
鐵制農具和牛耕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
20.為什么說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剝削農民的基礎?
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占有絕大部分土地,農民沒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農民為了進行生產,不得不租種地主的土地,必須把大部分勞動產品作為地租交給地主,地主正是靠土地剝削農民勞動的。所以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
21.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特點是什么?
(1)地主階級占有絕大部分土地;(2)地主階級不完全占有農民,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3)地主階級通過征收地租、放高利貸等形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
22.封建制國家的本質是什么?封建國家實行什么樣的統治形式?
封建國家的本質是地主階級統治農民和壓迫農民的工具,實行君主專制統治。
23.封建等級制度是以什么為基礎的?
封建土地所有制。
24.地主階級是怎樣在精神上統治農民的?
地主階級極力散布封建迷信思想,鼓吹封建倫理道德,宣揚封建宗族觀念,妄圖削弱農民階級反抗封建剝削和封建統治的斗爭。
25.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
26.農民起義為什么不能夠推翻封建制度?
農民起義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但是農民是小生產者,不是先進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的代表,因此,歷次農民起義都不可能推翻封建制度。
27.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么?
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
28.如何正確對待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
在當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要積極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必須批判和抵制那些重農抑商、封閉保守、等級觀念、家長作風、宗族觀念、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的思想文化。
29.私有制產生、階級的出現、國家的建立、原始社會瓦解、奴隸社會建立、封建制、奴隸制生產關系萌芽的根本原因都是什么?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課 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
1.發展資本主義生產必須具備哪兩個基本條件?這兩個基本條件是怎樣實現的?
第一、需要有大量失去生產資料而又能自由出賣勞動力的勞動者。新興的資產階級用暴力手段強行剝奪農民的土地,使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自由勞動者。第二、還需要有大量的貨幣資本。這主要是靠暴力手段對亞、非、拉美國家和地區進行殘酷的殖民掠奪來獲取的。
2.資產階級革命最早發生在哪里?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是哪兩次資產階級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最早發生荷蘭(尼德蘭),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是英國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3.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資產階級階級國家政權的建立。
4.資本主義民主的實質是什么?
資產階級享有的民主。
5.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是什么?
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和統治的工具。
6.工業革命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是工業革命?
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也叫產業革命,它是一場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重大變革。
7.工業革命的標志是什么?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是什么?
工業革命的標志是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是用機器制造機器。
8.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有什么重要影響?
(1)對生產力的影響:使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工場手工業時期進入了機器大生產時代,它以巨大的力量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第一次飛躍。(2)對生產關系的影響:工業革命從根本上鞏固了資產階級政權,歐洲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都是在工業革命完成之后才最終確立起來的。
9.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1)是以機器大工業為物質技術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產,(2)是日益發達的商品生產。(3)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經濟基礎的生產,(4)是以追求剩余價值為直接目的的生產。
10.什么是剩余價值?
就是由工人勞動創造而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那一部分價值。
11.為什么資本家能夠無償占有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
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工人沒有生產資料,為了生活,不得不出賣勞動力,為資本家勞動,在勞動中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12.為什么工人為資本家勞動,資本家給工人一天的工資不是一種公平交易?
因為在資本主義企業,資本家給雇傭工人的工資只是相當于維持工人及其家屬最低生活費用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雇傭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遠遠大于資本家付給自己的工資,除去工資后的剩余部分就被資本家無償占有了。無償占有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正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資本家發財致富的源泉。所以,資本家和工人之間沒有公平交易的關系,而是一種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
13.資本家進行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動機是什么?
追求剩余價值是資本家進行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動機。
14.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是什么?基礎是什么?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即工人受剝削的根源是什么?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是(1)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工人沒有生產資料;(2)工人不得不受雇于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受資本家剝削,(3)資本家占有大量剩余價值,工人僅得到維持生活的工資。基礎是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工人沒有生產資料,這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即工人受剝削的根源。
15.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它是怎樣形成的?
是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是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產,這在客觀上要求社會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由國家對社會生產進行宏觀調控,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為資本家私人所有,企業的生產和經營都是由資本家自己決定,國家難以對社會生產進行有效的協調安排。這就形成了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這既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又是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種種矛盾和危機的根源。
16.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標志是什么?
電力的廣泛運用。
17.第二次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有何重大影響?
(1)對生產力的影響:促使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再次飛躍發展。(2)對生產關系的影響:生產和資本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里,產生了壟斷和壟斷組織。
18.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標志是什么?
電子計算機、原子能的方面和應用
19.新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有何重大影響?
(1)對生產力的影響:使社會生產從電氣化發展到自動化、信息化,促使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普遍提高,再一次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2)對生產關系的影響:進一步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導致了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
20.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哪些難以克服的矛盾和危機?
矛盾:(1)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3)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危機:經濟危機,吸毒、犯罪、恐怖活動等社會問題造成的社會危機。這些矛盾和危機難以克服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21.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是誰?
馬克思、恩格斯。
22.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是什么?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23.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是什么?
巴黎公社
24.十月革命勝利有什么歷史意義?
十月革命的勝利,第一次使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推動了人類解放事業的大發展。
25.為什么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1)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2)社會主義消滅了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制度,在政治上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制度,在經濟上建立起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它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符合全體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6.為什么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必然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曲折的歷史過程?
(1)任何一次歷史上的社會變革都經歷了長期的、曲折的、反復的斗爭。(2)在當代,新科技革命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局部調整,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了新的活力,(3)社會主義國家大多是在經濟、文化相當落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又出現過失誤、遭受過挫折,目前在經濟、文化上遠落后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因此,資本主義的最終滅亡,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必將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27.當今國際社會客觀存在的一個基本事實是什么?為什么會存在這一事實?
(1)當今國際社會客觀存在的一個基本事實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將在較長時期內共存,在共存中既有合作,又有斗爭。(2)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面對環境惡化、資源短缺、跨國犯罪等許多全球性問題,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日益加強。(3)由于在社會制度、社會意識形態上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又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斗爭,西方敵對勢力采用多種手段,妄圖誘導和迫使社會主義國家走資本主義道路。
28.我國應如何應對當今國際社會的“一個世界,兩種制度”的大格局?
我們既要積極吸收和利用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來加快發展自己,又要對資本主義世界中反對社會主義的敵對勢力保持高度的警惕。
第三課 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1. 近代中國志士仁人向西方學習有哪幾次重大嘗試?結果如何?證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1)太平天國運動、(2)戊戌變法、(3)辛亥革命,結果都失敗了。證明了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2. 為什么近代中國發展資本主義不是出路?
(1)帝國主義不會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2)中國的封建勢力相當頑固,它與帝國主義勾結,反對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3)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不能擔當起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的重任。
3. 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和勝利的標志各是什么?
開始的標志:五四運動。勝利的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4. 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
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5.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為什么要走社會主義道路?
首先,無產階級處于領導地位,有能力領導人民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其次,接管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和沒收官僚資本,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創造了極為有力的物質條件。最后,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為引導個體農民走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6.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是什么?
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7. 社會主義中國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1)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國家獨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結束了近代中國長年戰亂和一盤散沙的局面,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日益鞏固和發展,(3)人民當家做了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4)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昌盛。這些變化使中國人民深深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8. 黨的“十六”的主題是什么?
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9.“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們作為特別行政區實行高度自治,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10.“一國兩制”有什么深遠的歷史意義?
它為解決不同的社會制度的一個國家實現統一的難題提供了理論依據,為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國與國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為加快現代化建設,保持港、澳、臺的繁榮與穩定創造條件。
11.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什么?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12.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光輝思想的基本含義是什么?
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3.堅持“三個代表”的要求有什么重要意義?
“三個代表”的要求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們在21世紀全面推進黨的建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奪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勝利的根本要求。
14.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的關鍵、核心和本質分別是什么?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15.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要做到哪四個必須?
(1)必須使全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2)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3)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4)必須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活力。
第四課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1.中國最大的實際(我國最基本的國情)是什么?
中國正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為什么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
我國現階段總體上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地區發展不平衡;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質還不高;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體制還不健全。這表明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哪兩層含義?
第一、 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
4.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的什么?如何解決這一矛盾?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
5.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什么?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6.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有什么重要意義?
(1)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2)只有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才能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腳踏實地地建設社會主義,(3)才能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真正活躍和興旺起來,使廣大人民群眾從切身感受中更加擁護社會主義。
7.我國的人口現狀有什么特點?
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素質偏低。
8.什么是人口素質?
人口素質包括人口的身體素質、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
9. 人口過快增長會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什么影響?
(1)人口多,增長快,用于居民消費和社會消費部分的基金就會增多,用于基本建設的資金就會相應減少,這勢必會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我國居民的生活質量已有很大提高,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仍處于低收入國家行列。(3)由于人口多,增長快,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長期多于社會能夠吸收的勞動力人口,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狀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難以緩解。(4)人口增長過快,使人口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日益沉重。
10.計劃生育的具體政策是什么?
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11.控制人口增長的關鍵是什么?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措施是什么?
少生是控制人口增長的關鍵,優生是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措施。
12.我面臨著嚴峻的資源形勢表現在哪些方面?
(1)人均占有資源量少,資源相對緊缺。(2)資源利用率不高,后備資源不足,(3)資源地區分布不平衡,組合錯位。
13.我國面臨嚴峻的環境形勢表現在哪些方面?
(1)土地生態惡化。(2)水資源污染。(3)大氣污染加劇。(4)森林草場減少。
14.面對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應該怎樣做?
面對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必須依法加強對資源的開發和管理,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同時,依法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努力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利用、保護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第五課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1. 黨的基本路線制定的依據是什么?出發點是什么?
依據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歷史任務,出發點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2.黨的基本路線的內容是什么?
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3.黨的基本路線提出的奮斗目標是什么?
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4.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5.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包括哪三個方面?三方面關系怎樣?什么處于中心地位?
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三方面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其中經濟建設處于中心地位。
6.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使人們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才能為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打下物質基礎,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才能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7.四項基本原則是指什么?
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
8.改革的含義是什么?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我國的改革是要改革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9.為什么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因為在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的情況下,整個世界正日益成為互相依賴的有機整體。我們必須抓住中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歷史機遇,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國外先進文明成果來加快現代化建設。
10.為什么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因為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這是我們的事業能夠經受風險考驗、順利到達目標的最可靠的保證。
11.應怎樣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把“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有機統一起來,必須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秩序。
12.“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相互關系怎樣?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是互相促進的,兩者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13.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怎樣?
經濟建設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發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保持政治和社會穩定是推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證。
14.如何維護政治和社會的穩定?
(1)要維護政治和社會的穩定,必須堅持不懈地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掃除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2)必須協調好各階層群眾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3)必須實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同時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4)還必須依賴于改革開放,依賴于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15.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是什么?黨的基本綱領和基本路線的關系怎樣?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共同構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這個綱領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開,是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總結。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就必須全面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2021年中考生中考指南:必備物品清單 請查收! (2021-6-15 10:04:56)
·2021中考“錦囊”請收好:作答規范很重要 (2021-6-15 9:52:52)
·2021中考前這些事兒可千萬別做 (2021-6-11 20:27:44)
·2021年中考失利咋辦? (2021-5-25 16:37:03)
·2021年中考迎來大調整 這三點家長不要忽略 (2021-4-28 11:09:02)
2022年海南中考地理真題及答案已公布
2022年海南中考生物真題及答案已公布
2022年海南中考歷史真題及答案已公布
2022年海南中考政治真題及答案已公布
2022年海南中考化學真題及答案已公布
2022年海南中考物理真題及答案已公布
2022年海南中考英語真題及答案已公布
2022年海南中考數學真題及答案已公布
2022年海南中考語文真題及答案已公布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遼寧 | 吉林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四川 | 貴州 | 云南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寧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龍江 | 內蒙古 | 更多 |
·執業醫師考試培訓 試聽 ·經濟師考試培訓 試聽
·執業藥師考試培訓 試聽 ·報關員考試培訓 試聽
·銀行從業考試培訓 試聽 ·會計證考試培訓 試聽
·證券從業考試培訓 試聽 ·華圖公務員培訓 試聽
·二級建造師考試培訓 試聽 ·公務員培訓 網校 試聽
·一級建造師考試培訓 試聽 ·結構師考試培訓 試聽
·注冊建筑師考試培訓 試聽 ·造價師考試培訓 試聽
·質量資格考試培訓 試聽 ·咨詢師考試培訓 試聽
·衛生職稱考試培訓 試聽 ·監理師考試培訓 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