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
早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確立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時,就提出了“社會更加和諧”的奮斗目標。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要求通過“五個統籌”實現更快更好地協調發展。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并將之作為全黨要不斷提高的“五個方面的能力”之一。
2、到二0二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
3、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基本問題闡述】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
包括民主法制、協調發展、收入分配、公共服務、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社會管理、創造活力、生態環境等。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六大原則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
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5、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經濟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前提,只有大力促進經濟發展,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國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的最基本的國情,也是我國最大的實際。中國的一切事情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然也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6、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性(重要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需;是堅持走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和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實現社會公正與公平,保持社會穩定團結的需要;是黨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需要等等。
7、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贉p免農業稅、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②搞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③完善社會保障制度;④堅持效率優先和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⑤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⑥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等等。
8、“四位一體”體現更加全面、協調、均衡的戰略謀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全面發展和進步的社會。提出建設和諧社會,意味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社會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擴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不是簡單的增加,而是認識上的一大飛躍。這個“四位一體”的布局,反映出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的謀劃更加全面、協調、均衡,從而進一步充實、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
9、要掌握好“五個實際”
【命題視角預測】與【相關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