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職能戰略
【所屬章節】
第三章 戰略選擇
【知識點】生產運營戰略
生產運營戰略
生產運營戰略是企業根據目標市場和產品特點構造其生產運營系統時所遵循的指導思想,以及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的一系列決策規劃、內容和程序。
一、生產運營戰略所涉及的主要因素
從生產運營戰略的橫向考察,所有生產運營流程都涉及轉化過程,但是轉化過程在4個方面或因素上有所不同,它們分別是批量、種類、需求變動以及可見性。
1.批量:生產運營流程在所處理的投入和產出的批量上有所不同。較高的投入或產出批量能使生產運營流程成為資本密集型流程。在這種流程中,工作專門化并具有完備的系統指導工作的完成,單位成本較低。較低的投入或產出批量意味著每名員工都要執行一項以上的任務,這樣專業化無法實現。在這種流程中,系統化程度較低并且與高批量情況相比單位產出成本較高。
2.種類:企業向顧客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范圍(如標準化產品、個性化產品)。
3.需求變動:即運營系統的柔性化。
【提示】“柔性”是相對于“剛性”而言的,傳統的“剛性”自動化生產線主要實現單一品種的大批量生產,其優點是生產效率很高,由于設備是固定的,所以設備利用率也很高,單件產品的生產成本低。隨著批量生產時代正逐漸被適應市場動態變化的生產所替換,一個企業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是否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生產出較低成本、較高質量的產品的能力。“柔性”管理強調當預計客戶需求增加時,能迅速擴大產能,實現規模經濟,促使單位產品成本降低;當預計客戶需求下降時,能及時縮減規模、減產或裁員。
4.可見性:是指生產運營流程為客戶所見的程度。可見性決定了企業需要何種類型的服務流程來提供服務。
二、產能計劃
產能計劃是指確定企業所需的生產能力以滿足其產品不斷變化的需求的過程。產能計劃的類型包括領先策略、滯后策略和匹配策略。
1.領先策略是指根據對需求增長的預期增加產能。領先策略是一種進攻性策略,其目標是將客戶從企業的競爭者手中吸引過來。這種策略的潛在劣勢在于其通常會產生過量的產能,生產能力不能充分利用導致企業成本上升。
2.滯后策略是指僅當企業因需求增長而滿負荷生產或超額生產后才增加產能。該策略是一種相對保守的策略,它能降低生產能力過剩的風險但也可能導致潛在客戶流失。
3.匹配策略是指少量地增加產能來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這是一種比較穩健的策略。
一般來說,共有三種平衡產能與需求的方法:資源訂單式生產、訂單生產式生產、庫存生產式生產。
1.資源訂單式生產:由于每個客戶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客戶的需求不能準確地提前預測。只能在取得客戶訂單后,取得完成訂單所需的資源,最后組織生產。
2.訂單生產式生產:即按訂單裝配式生產,客戶對產品或服務的基本需求是相同的,只是配置要求不同。因此企業可以提前保持基本的資源,在取得客戶訂單后,按訂單組織生產。
3.庫存生產式生產:所有客戶對最終產品的規格或型號的需求是確定的、相同的,而且企業對產品的市場前景也看好,因此客戶的需求能夠準確地提前預測,對此企業可以提前取得資源,然后組織生產,最后推銷給客戶。
三、準時生產方法
準時生產方法是指生產的產品能夠精準地滿足客戶在時間、質量和數量上的需求,而無論客戶是產品的最終用戶還是處于生產線上的其他流程。采用JIT時,配送到生產現場的部件和材料正好符合生產所需,企業不會為防止發生配送延遲的情況而儲備材料和部件。例如,一家汽車制造工廠每天收到的輪胎的數量和類型正好滿足一天的生產需求,并且供應商將精確地按照規定時間將輪胎配送給生產線上正確的進料臺。
1.優點
(1)庫存量低;
(2)由于僅在需要時才取得存貨,因此降低了花費在存貨上的運營成本;
(3)降低了存貨變質、陳舊或過時的可能性;
(4)避免因需求突然變動而導致大量產成品無法出售的情況出現;
(5)由于JIT著重于第一次就執行正確的工作這一理念,因而降低了檢查和返工產品的時間。
2.缺點
(1)由于僅為不合格產品的返工預留了最少量的庫存,因而一旦生產環節出錯則彌補空間較小;
(2)生產對供應商的依賴性較強,并且如果供應商沒有按時配貨,則整個生產計劃都會被延誤;
(3)由于企業按照實際訂單生產所有產品,所以并無備用的產成品來滿足預期之外的訂單。
JIT理念可用于服務型企業和制造型企業。
相關推薦:
2020年注冊會計師科目特點及備考建議 | 各科目的難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