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3 頁:多選題 |
第 5 頁:簡答題 |
第 6 頁:單選題答案 |
第 8 頁:多選題答案 |
第 10 頁:簡答題答案 |
12. 注冊會計師在將統計抽樣用于細節測試時,如果( ),則可以接受抽樣總體,認為所測試的交易或賬戶余額不存在重大錯報。
A.計算的總體錯報上限低于但很接近可容忍錯報
B.調整后的總體錯報低于但很接近可容忍錯報
C.樣本偏差率遠遠低于可容忍偏差率
D.估計的樣本偏差率上限低于但接近于可容忍偏差率
13. 下列關于“在細節測試中使用非統計抽樣方法”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注冊會計師應確信抽樣總體適合于特定的審計目標
B.識別單個重大項目(超過可容忍錯報應當單獨測試的項目)和極不重要的項目
C.剔除百分之百檢查的所有項目后估計總體的賬面金額
D.在非統計抽樣中,根據樣本中發現的錯報金額推斷總體錯報金額的方法主要有均值估計抽樣和差額估計抽樣
14. 注冊會計師在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審計中,關于資產類賬戶余額實施相關審計抽樣從而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注冊會計師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并運用職業判斷,確定使用統計抽樣或非統計抽樣方法,以最有效地獲取審計證據
B.審計抽樣適用于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中的所有審計程序
C.統計抽樣和非統計抽樣方法的選用,在于對樣本實施的審計程序
D.注冊會計師采用不適當的審計程序可能導致抽樣風險
15. 信賴過度風險和誤受風險影響的是( )。
A.審計的效率
B.審計的效果
C.初步判斷的重要性水平
D.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
16. 注冊會計師獲取審計證據時可能使用三種目的的審計程序:風險評估程序、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下列屬于注冊會計師擬實施的審計程序中通?梢允褂脤徲嫵闃拥氖( )。
A.當控制的運行未留下軌跡時的控制測試
B.實質性分析程序
C.風險評估程序
D.當控制的運行留下軌跡時的控制測試
17. 下列關于審計抽樣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審計抽樣是對某類交易或賬戶余額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項目實施審計程序
B.在審計抽樣中,所有單元都有被選取的機會
C.審計抽樣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或評價與被選取項目的某些特征有關的審計證據,以形成或幫助形成對從中抽取樣本的總體的結論
D.在審計抽樣中,并不是所有單元都有被選取的機會
18. 下列關于注冊會計師對審計抽樣方法運用中,不恰當的是( )。
A.風險評估程序通常不涉及審計抽樣,但如果注冊會計師在了解內部控制的同時對內部控制運行有效性進行測試可以運用審計抽樣
B.當控制的運行留下軌跡時可以將審計抽樣用于控制測試
C.控制測試過程中注冊會計師應當采用審計抽樣
D.審計抽樣適用于細節性測試,不適用于實質性分析程序
19. 審計抽樣既可以用于控制測試,又可以用于實質性程序,在下列具體審計程序中,適宜采用審計抽樣的是( )。
A.詢問
B.細節測試
C.分析程序
D.觀察
20. 抽樣總體的適當性是指注冊會計師確定的總體適合于特定的審計目標,包括適合于測試的方向。在注冊會計師為下列審計目標確定的抽樣總體中,適當的是( )。
A.為證實所有發運商品是否都已開具賬單,注冊會計師將全年已開具的賬單作為抽樣總體
B.為證實營業收入項目是否被高估,注冊會計師將全年發生的營業收入作為抽樣總體
C.為證實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應收賬款是否被高估,注冊會計師將全年的賒銷業務作為抽樣總體
D.為證實壞賬準備計提的是否充分,注冊會計師將余額超過應收賬款項目重要性水平的應收賬款作為抽樣總體
21. 在總體較大的情況下,與確定樣本規模無關的是( )。
A.預計總體誤差
B.總體變異性
C.總體規模
D.可接受的抽樣風險
22. 在對選取的樣本項目實施審計程序時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其中描述不正確的是( )。
A.如果注冊會計師能夠合理確信該收據的無效是正常的且不構成對設定控制的偏差,就要用另外的收據替代
B.注冊會計師對未使用或不適用單據的考慮與無效單據類似
C.有時注冊會計師可能在對樣本的第一部分進行測試時發現大量偏差,此時注冊會計師應直接放棄控制測試,轉而執行實質性程序
D.如果注冊會計師無法對選取的項目實施計劃的審計程序或適當的替代程序,就要考慮在評價樣本時將該樣本項目視為控制偏差
23. 下列關于“在細節測試中使用非統計抽樣方法”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注冊會計師應確信抽樣總體適合于特定的審計目標
B.識別單個重大項目(超過可容忍錯報應當單獨測試的項目)和極不重要的項目
C.剔除百分之百檢查的所有項目后估計總體的賬面金額
D.在非統計抽樣中,根據樣本中發現的錯報金額推斷總體錯報金額的方法主要有均值估計抽樣和差額估計抽樣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