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注冊會計師考試《審計》真題解析之分析程序
一、分析程序的目的
分析程序是指注冊會計師通過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對財務信息做出評價。分析程序還包括調查識別出的、與其他相關信息不一致或與預期數據嚴重偏離的波動和關系。
注冊會計師實施分析程序的目的包括:
1.用作風險評估程序,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
2.當使用分析程序比細節測試能更有效地將認定層次的檢查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時,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實質性程序。
3.在審計結束或臨近結束時對財務報表進行總體復核。
在線練習:
❤多項選擇題:
ABC會計師事務所A注冊會計師負責審計甲公司2011年財務報表。在運用分析程序時,A注冊會計師遇到下列事項,請代為做出正確的專業判斷。(2009年新制度,已按2012年審計教材修訂)
在確定已記錄金額和預期值之間可接受的差異額時,可能需要考慮的因素有( )。
A.某類交易、賬戶余額和列報及相關認定的重要性和計劃的保證水平
B.通過降低可接受的差異額應對重大錯報風險的可能性
C.在期中測試后是否還要針對剩余期間測試
D.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的可分解程度
【答案】 AB
【解析】注冊會計師在確定可接受的差異額時應當主要考慮某類交易、賬戶余額或披露及相關認定的重要性和計劃的保證水平;同時,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降低可接受的差異額應對重大錯報風險的增加。
二、用作風險評估程序
1.總體要求。
在這個階段運用分析程序是強制要求。
2.在風險評估程序中的具體運用。
在運用分析程序時,注冊會計師應重點關注關鍵的賬戶余額、趨勢和財務比率關系等方面,對其形成一個合理的預期,并與被審計單位記錄的金額、依據記錄金額計算的比率或趨勢相比較。
如果分析程序的結果顯示的比率、比例或趨勢與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不一致,并且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無法提出合理的解釋,或者無法取得相關的支持性文件證據,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其是否表明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風險。
注冊會計師無須在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每一方面時都實施分析程序。
例如,在對內部控制的了解中,注冊會計師一般不會運用分析程序。
3.風險評估過程中運用的分析程序的特點
所使用的數據匯總性比較強,其對象主要是財務報表中賬戶余額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所使用的分析程序通常包括對賬戶余額變化的分析,并輔之以趨勢分析和比率分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