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題:
【參考例文】
敬德與立德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君主德行的好壞決定政權興亡;“君子懷德,百福自集”,個人德行的高低決定命運前途,“德”自古以來就是圣人所推崇的教養品行,這一以人為本的文化品格永不過時。在物質生活極度豐富,科技文明尤其發展的當下,惟有立德,方能提高個人素養,唯有敬德,方能保證國家昌盛。
立德,是個人發展之根本。有人說,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半完人,孔子一個,王陽明一個,曾國藩算半個,其評判的的標準就三不朽——立德、立言、立行。“完人”如此之少,關鍵在于“立德”,封侯拜相、建立偉大的功勛業績的人很多,論說獨到、發表巧麗言辭之人也不少,但是立德修身、擁有完美的道德品行之人卻并不多見,如秦檜雖詩文天下、頗擅筆翰,卻因嫉妒岳飛,為世人唾罵,蔡京書法被贊“冠絕占今,鮮有儔匹”,但卻貪婪自用,最終為百姓所厭棄。資治通鑒中言: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是以“德”乃人之根本,惟有立德,方能實現個人之發展,方能為世人所尊敬。
敬德,是國家興盛之利器。自夏商以來,當權者宣揚“君權神授”,是以“敬神”,而周公則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至此確立了“以人為本”的重人事觀念。周公以其“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推動了周王朝的昌盛。自此之后,“敬德”始終是當權者必須謹記的規則,縱觀中國歷史,正是“以’德’亦有’運’”。如項羽,他舉兵抗秦,為百姓民生,心懷大德,自然大勝秦軍;但后期卻自矜功伐,欲以蠻力經營天下,結果只能落得烏江自刎的結局,正是“德行則興,敗德則衰”的寫照。正如古人所言,“以德治天下,何德不有”,因此,國家之興盛必須“敬德”。
立德以修身,敬德以治國,無論是個人的前途命運,還是國家繁榮昌盛,都離不開個人的品德修養。《大學》有言:德者,本也。因此,我們要加強德育建設,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人本思想,堅持以人為本,讓“敬德”與“立德”共同開出時代之花,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